第十一節 晦日尋崔戢李封(1 / 1)

“盧注”此詩諸家編入乾元元年春,公方在諫垣,此時兩京複,祿山亡,詩中不得作長鯨吞、地軸翻等語,範氏編至德二載春,此時身陷賊中,豈能為令節之飲?且朝官降賊,豈得以公侯目之?斷是天寶十五載,與《蘇端薛複筵》為一時作。是年正月,祿山遣其將寇潼關。“鶴注”唐以正月晦日為令節,至德宗貞元五年正月,敕自今以後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代晦日。

朝光入甕牖①,屍寢驚敝裘②。起行視天宇③,春氣漸和柔④。興來不暇懶,今晨梳我頭⑤。出門無所待⑥,徒步覺自由⑦。(首敘晦日出遊。)

①何遜詩:“窗戶映朝光。”《記?儒行》:“蓽門圭竇,蓬戶甕牖。”

②屍寢,反用《論語》“寢不屍”。驚敝裘,朝光入而驚起也。

③陶潛詩:“昭昭天宇闊。”

④阮籍詩:“春氣感我心。”王羲之《蘭亭集詩》:“欣茲莫春,和氣載柔。”

⑤秘康書:“性複疏懶,頭麵常一月十五日不洗。”“遠注”興來二句反用此語。庾信詩:“梳頭百遍撩。”

⑥陸機詩:“出門無通路。”夢弼曰:無所待,謂不待車從也。”

⑦《淮南子》:“布衣徒步之人。”《焦仲卿詩》:“汝豈得自由。”

杖藜複恣意①,免值公與侯。晚定崔李交②,會心真罕儔③。每過得酒傾,二宅可淹留。喜結仁裏歡④,況因令節求⑤。此往尋崔李二家。公侯皆非知己,故有免值之歎。

①《莊子》:“原憲華冠而縰履,杖藜而應門。”魏文帝樂府:“何不恣意遨遊,從君所喜。”

②《易傳》:“定其交而後求。”

③《世說》:簡文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

④《思玄賦》:“匪仁裏其焉宅。”

⑤令節求,因晦日而邀留也。

李生園欲荒,舊竹頗修修①。引客看掃除②。隨時成獻酬③。崔侯初筵色④,已畏空樽愁⑤。未知天下士⑥,至性有此不⑦?此見兩人好客之誼。

①庾信詩:“舊竹侵行徑。”漢古詩:“樹木何修修。”

②《後漢?陳蕃傳》:同郡薛勤曰:“何不灑掃以待賓客?”

③《詩》:“獻酬交錯。”

④又:“賓之初筵。”

⑤張璠《漢記》:孔融拜大中大夫,每歎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⑥《史記》:新垣衍謂魯仲連曰:“今日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⑦嵇康書:“阮嗣宗至性過人。”崔本為客,卻畏酒空,略形跡而見真性矣。

草芽既青出①,蜂聲亦暖遊②。思見農器陳③,何當甲兵休④?上古葛天民⑤,不貽黃屋憂⑥。至今阮籍等,熟醉為身謀⑦。此對春而慨時事。“朱注”上古之世,黃屋無憂。今何時乎?而阮籍之流,止沉飲以謀身。歎己與崔李輩,無能為天子分憂也。

①沈約詩:“塞草發青芽。”

②《杜臆》:蜂以暖遊,帶聲字更趣。

③《家語》:鑄劍戟以為農器。

④《國策》:張儀說楚曰:“秦下甲兵據宜陽。”

⑤《帝王世紀》:大庭氏至葛天氏,皆號炎帝。陶潛《五柳先生傳》:“葛天氏之民與?”

⑥《漢書》李斐音義:“黃屋,車上蓋,天子之儀,以黃繒為裏。”黃希曰:漢製,副車黃屋作左纛,亦如金根之製,行則從後。

⑦《阮籍傳》:“籍本有濟世誌,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鍾會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罪,以酣醉獲免。”虞世南詩:“非是為身謀。”

威風高其翔①,長鯨吞九州②。地軸為之翻③,百川皆亂流④。當歌欲一放⑤,淚下恐莫收。濁醪有妙理⑥,庶用慰沉浮⑦。此傷亂而借酒遣憂也。威鳳高翔,以致長鯨吞噬,蓋賢人去而盜賊熾,如張九齡之罷相是也。地翻川亂,應上甲兵。濁醪用慰,應上熟醉。《杜臆》:末段紆回吞吐,有無窮之悲。此章五段,段各八句。

①《漢?孝景紀》:“南郡獲白虎威風為寶。”晉灼曰:“鳳之有威儀者也。”

②梁湘東王書:“淮海長鯨,雖雲授首;襄陽短狐,未全革麵。”

③《海賦》:“又似地軸挺拔而爭回。”

④《詩》:“百川沸騰。”

⑤曹操詩:“對酒當歌。”

⑥嵇康書:“濁醪一杯。”江淹詩:“精靈歸妙理。”

⑦《遊俠傳》:“放意自恣,浮沉俗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