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 奉贈鮮於京兆二十韻(2 / 2)

③傅玄詩:“義聲馳雍涼。”趙岐《孟子章旨》:“千載聞之,猶有感激。”

④《左傳》以敵大崩曰敗績。《過秦論》:“逡巡而不敢進。”

途遠欲何向①,天高難重陳②。學詩猶孺子③,鄉賦忝嘉賓④。不得同晁錯⑤,籲嗟後郤詵⑥。計疏疑翰墨⑦,時過憶鬆筠⑧。(此追敘應舉下第事,在開元二十三年。途遠天高,進身無階也。猶孺子,公年尚少。忝嘉賓,時登鄉薦。引晁、郤二公,言知遇弗如古人。計疏,不善幹謁。時過,欲收晚節也。)

①《主父偃傳》:“日暮途遠。”

②曹植雲:“天高聽遠。”劉琨詩:“棄置勿重陳。”

③《論語》:“學詩乎。”《史記》:“孺子可教矣。”

④鄉賦,謂鄉舉。《詩》:“我有嘉賓。”《小序》:“《鹿鳴》,宴群臣嘉賓也。”

⑤《晁錯傳》:文帝詔有司舉賢良文學,錯在選中。時對策者百餘人,惟錯為高第,由是選中大夫。

⑥《詩》:“籲嗟麟兮。”《晉書》:泰始中,舉賢良直言之士,郤詵以對策上第,拜議郎。

⑦《史記?範睢傳》:“其於計疏矣。”曹植書:“豈徒以翰墨為勳績。”

⑧《學記》:時過然後學。任昉《求立館啟》:“竟鬆筠於歲晚。”

獻納纖皇眷①,中間謁紫宸②。且隨諸彥集③,方覬薄才伸④。破膽遭前政⑤,陰謀獨秉鈞⑥。微生沾忌刻⑦,萬事益酸辛⑧。(此敘獻賦召試事,在天寶十載。紆皇眷,曲荷主知。謁紫宸,應試殿中。破膽以下,恨李林甫之忌才,隻“陰謀”“忌刻”四字,極盡好邪情狀。按《李林甫傳》:天寶六載,帝詔天下通一藝以上者皆詣京師。林甫恐對策者斥言其奸,乃委尚書省覆試,遂無一人及第。公初應詔而見黜,後以召試而仍棄,皆林甫為之,今林甫已去,故雲前政。)

①《兩都賦序》:“言語侍從之臣,朝夕論思,日月獻納。”沈約《齊安陸昭王碑》:“皇情眷眷。”

②阮瑀書:“中間尚淺也。”《唐六典》:紫宸殿,即內朝正殿。

③“錢箋”公獻《三大禮賦》,命待詔於集賢院,所謂“諸彥集”也。江淹《別賦》:“金閨諸彥。”

④《嚴助傳》:“越人綿力薄才。”

⑤《穀永傳》:“臣所以破膽寒心。”《孔叢子》:文谘曰:“不害前政而有成。”

⑥孫綽《喻道論》:“陰謀之人,子孫不昌。”《詩》:“秉國之鈞。”

⑦牛弘詩:“微生逢大造。”庾信賦:“既言多於忌刻。”

⑧謝靈運詩:“萬事俱零落。”阮籍詩:“淒愴懷酸辛。”

交合丹青地①,恩傾雨露辰②。有儒愁餓死③,早晚報平津④。(末望汲引,乃贈詩本意。仲通與國忠交合,則施恩正易為力,故托以窮愁之狀,報於平津。此章前後四段各八句,中腰、結尾各四句。)

①《鹽鐵論》:“公卿者神化之丹青。”

②賀凱詩:“恩榮雨露濡。”

③《朱買臣傳》:“終餓死於溝中耳。”

④《韓非子》:“無早晚之失。”《漢?公孫弘傳》:元朔中,代薛澤為丞相,封平津侯,開閣延士。平津,比國忠,舊指京兆。朱注力辯其誤。

錢謙益曰:公《投贈鮮於京兆》詩,與顏魯公《神道碑》,敘次略同。顏碑記節度劍南,拔吐蕃摩彌城,而不載南詔之役;公詩美其文章義激,而不及其武略。古人不輕談人若此。

少陵之投詩京兆,鄰於餓死,昌黎之上書宰相,迫於饑寒,當時不得已而姑為權宜之計,後世宜諒其苦心,不可以宋儒出處深責唐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