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儀禮》:尊士旅食於門。鄭注作眾食解。魏鍾繇表:“旅食許下。”作旅寓之食解矣。魏文帝《與吳質書》:“旅食南館。”郭璞詩:“京華遊俠窟。”
⑤鮑照侍:“結友多貴門,出入富兒鄰。”
⑥《世說》:司馬德操曰:“坐則華屋,行則肥馬。”
⑦《顏氏家訓》:“殘杯冷炙之辱,戴安道猶遭之,況爾曹乎。”
⑧潛悲辛,含悲不忍言也。鮑照《野鶴賦》:“對鍾鼓而悲辛。”
⑨《年譜》:天寶六載,詔天下有一藝詣轂下,李林甫命尚書省皆下之,公應詔退下。《淮南子》:“主上出令。”《漢雜事》:宣帝時,蔣蒲與子方召見征。
⑩《易》:“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11)《楚辭》:“據青冥而攄虹。”注:“青冥,雲也。”《後漢?馮異傳》: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澠池。王通《東征賦》:“道之不行兮垂翅東歸。”
(12)《海賦》:“蹭蹬窮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沛乎若巨魚之縱大壑。”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①。每於百僚上②,猥誦佳句新③。竊效貢公喜④,難甘原憲貧⑤。焉能心怏怏⑥,隻是走踆踆⑦。今欲東入海⑧,即將西去秦⑨。尚憐終南山⑩,回首清渭濱(11)。常擬報一飯(12),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13),萬裏誰能馴(14)?(末段感懷韋丈,而致臨別縫綣之情,甚愧四句,藉韋公為知己。竊效四句,不得誌而思去矣。今欲四句,欲去而不忍徑去。常擬四句,欲留而不能複留也。詩到尾梢,他人幾於力竭,公獨滔滔滾滾,意思不窮,正所謂“篇終接混茫”也。然須玩其轉折層次,不可增減,非汗漫敷陳者比。此章首段四句,中二段各十二句,末段十六句收。)
①趙曰:厚,言其相待之厚,如《世說》範達深愧其厚意。真,言其懷抱之真,如《莊子》雲其為人也真。
②《書》:“百僚師師。”《史記》:相國位諸侯王百僚之上。
③《前漢?朱雲傳》:“嘉猥稱雲。”《後漢?孔融傳》:“猥惠書教。”曹植《責躬表》:“猥垂齒召。”注:“猥,曲也。”又解作遝。《範滂傳》:“所劾猥多。”此詩言頻育佳句也。《世說》:孫興公作《天台賦》成,以示範榮期,每至佳句,輒雲:“應是我輩語。”
④《前漢?王吉傳》:吉字子陽,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同也。劉孝標《廣絕交論》:王陽登則貢公喜。
⑤《仲尼弟子傳》:原憲攝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慚而去。
⑥《吳越春秋》:“公子光心氣怏怏,常有愧恨之色。”怏怏,不平貌。
⑦《西京賦》:“大雀踆踆。”注:“踆踆,行走貌。”
⑧《莊子》:“石戶之農,攜子入於海,終身不返。”《易林》:“東入海口。”
⑨裴讓之詩:“申胥欲去秦。”李斯《上始皇書》:“天下之士,退而不西向,裹足不入秦。”
⑩《詩》:“終南何有。”《元和郡縣誌》:終南山,在京兆府萬年縣南五十裏。渭水在萬年縣北五十裏。
(11)《西征賦》:“北有清渭濁涇。”
(12)《史記?範睢傳》:“一飯之恩必償。”《後漢?李固傳》:“竊感古人一飯之報。”注:“謂靈輒也。”
(13)《杜臆》:白鷗,承入海來,用海客事,屬在自己說,以東海望秦川,則相去萬裏矣。鮑照詩:“翻波揚白鷗。”趙曰:浩蕩,或取流放之貌,如《離騷》“怨靈修之浩蕩”。或取曠遠之貌,如《楚辭》“誌浩蕩而傷懷”,《東坡誌林》:子美“白鷗沒浩蕩”,言滅沒於煙波間耳,宋敏求謂鷗不解沒,改作波字,便覺神氣索然。今按《易林》:“鳧遊江海,沒行千裏。”此沒字所本。
(14)阮籍詩:“雙翮淩長風,須臾萬裏逝”。顏延之《王君詠》:“龍性誰能馴。”馴,馴服也。
範元實《詩眼》曰:山穀謂文章必謹布置,每見後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後予以此概考古人法度,如子美《贈韋左丞》詩雲“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此一篇立意也,故使人靜聽而具陳之耳。自“甫昔少年日”至“再使風俗淳”,皆言儒冠事業也。自“此意竟蕭條”,至“蹭蹬無縱鱗”,言誤身如此也,則意舉而文已備矣。然必言其所以見韋者,於是有厚愧真知之語,而所以真知者,謂傳誦其詩也。然宰相職在薦賢,不當徒愛人而已,故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果不能薦賢,則去之可也,故將東入海而西去秦。然其去也,必有遲遲不忍之意,故曰“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然後知不可以不別,故曰“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夫如是,可以相忘於江湖之外,雖韋亦不得而見矣,故以“白鷗沒浩蕩,萬裏誰能馴”終焉。此詩前賢錄為壓卷,其布置最得正體,如官府甲第,廳堂房舍,各有定處,不可亂也。韓文公《原道》與《書》之《堯典》蓋如此,其他皆謂之變體可也。又曰:詩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如此詩前後布置,是一篇命意也。至其道不忍決去之意,則曰“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其道欲與韋別之意,則曰“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此句中命意也。蓋如此,然後可謂頓挫高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