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前言(3 / 3)

和李白一樣,杜甫的身後十分蕭條淒涼。他的靈柩一直埋在嶽陽,直到四十三年後,即唐憲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移葬於河南偃師,埋葬在其祖父杜審言的墓旁。

杜甫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在思想性方麵,他的詩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赴奉先詠懷》)他深切關懷著祖國的命運,甚至不惜自我犧牲。對統治的腐朽和禍國殃民,杜甫也作了無情的諷刺和抨擊。

杜甫異常重視詩歌的藝術性,他對於一首詩的要求非常嚴格,力求做到“毫發無遺憾。”在敘事詩中,他善於對現實生活作典型的藝術概括,善於寓主觀於客觀。他善於將人物的語言個性化,而且采俗語入詩,又極善於細節描寫,故寫來細膩動人。其抒情詩往往寄情於景,融景入情,情景交融。他的詩歌風格多樣,時代環境的急遽變化,個人生活的窮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現手法的沉著蘊藉,使他的詩歌形成了雄冠古今的“沉鬱頓挫”的風格,從而被後人尊為“詩聖”。詩在杜甫的手裏,幾乎無所不能。“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杜甫永遠是後人學習的榜樣!

杜甫的詩集,據《舊唐書》本傳和《新唐書?藝文誌》的記載,原有六十卷,但早已散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王誅取秘府舊藏本和各種不完整的杜集,共八種八十九卷,去其重複,得詩1405首,按年代先後編為十八卷,又別錄賦筆雜著二十九篇為二卷,題為《杜工部集》。以後的各種杜集,皆以此書為基礎。後來不斷輯得佚詩,到南宋郭知達所編的《杜工部詩集》,已有三十六卷。明清時代,注家蜂起,號為“千家注杜”,今存者尚有百種以上。最流行的本子有明末王嗣爽的《杜臆》、清初錢謙益的《杜工部集注》、楊倫的《杜詩鏡銓》、浦起龍的《讀杜心解》和仇兆鼇的《杜詩詳注》等。王嗣奭的《杜臆》一反南宋至明代一些杜詩注解者隻訓解典故、征引繁瑣而忽視詩歌主旨內容的做法,努力探索和發掘杜詩中憂國憂民的情懷,在藝術分析方麵也頗有見地。錢謙益的《杜工部集注》,對史實考訂甚詳,注引豐富。楊倫的《杜詩鏡銓》簡明扼要,便於初學。浦起龍的《讀杜心解》評詩多獨立見解,足資參考。而仇兆鼇的《杜詩詳注》集前人之大成,征引繁富,考證精密。清康熙三十三年,仇兆鼇為翰林院編修時,將此書奏進康熙皇帝。全書凡詩注二十三卷,雜文注二卷,後以逸杜、詠杜、補杜、論杜等為附編上下二卷。其總目自二十八卷以下尚有集杜、仿杜等條目,有目而無書,似是欲為續而未成。每詩各分斷落,先詮釋文義,而後征引典故,列於詩末,便於閱讀欣賞。本書即以仇氏《杜詩詳注》排印而成,刪掉了正文中的異文和注音,改為簡體橫排,改名為《杜甫全集》,以饗廣大讀者。

編者

一九九六年五月

§§第2章 杜甫全集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