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節 乾元中寓居同穀縣作歌七首(2 / 3)

⑥《左傳》:崤有二陵,予收爾骨焉。

其四

有妹有妹在鍾離①。良人早歿諸孤癡②。長淮浪高蛟龍怒③,十年不見來何時。扁舟欲往箭滿眼④,遝遝南國多旌旗⑤。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為我啼清晝⑥。(此章歎兄妹異地也。嫠婦客居,孤兒難倚。十年,妹不能來。扁舟,公不得往。蛟龍,防路之險。旌旗,患時之危。猿啼清晝,不特天人感動,即物情亦若分憂矣。)

①《吳越春秋》:壽夢元年,魯成公會於鍾離。《舊唐書》:濠州,屬淮南道,天寶元年,改鍾離郡,乾元元年,複為濠州。《新唐書?地理誌》:濠州鍾離郡有鍾離縣,春秋時為鍾離子國。按:公詩有“近聞韋氏妹,遠在漢鍾離”,即指此處。

②《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注:“夫也。”曹植《平原懿主誄》:“憐爾早歿。”《左傳》:“以是藐諸孤。”

③《書》:“導淮自桐柏。”何遜詩:“初宿長淮上。”

④劉孝綽詩:“扁舟去平樂。”

⑤古詩,“杳杳即長暮。”顏延之詩:“旌旗晝夜懸。”

⑥張九齡詩:“林猿莫夜聽。”《長笛賦》:“猨蜼晝吟。”“朱注”蔡絛雲:崇寧間,有貢士自同穀來,籠一禽,大如雀,色正青,善鳴,曰:此竹林鳥也。林時對曰:考《海錄》,有“竹林靜,啼青筍”之句,竹林與青筍並用,似屬鳥名。《演繁露》:詩人假象為辭,因竹之號風若啼,故謂之啼耳。按:二說皆穿鑿難信。猿多夜啼,今啼清晝,極言其悲也。

其五

四山多風溪水急①,寒雨颯颯枯樹濕②。黃蒿古城雲不開③,白狐跳梁黃孤立④。我生何為在窮穀⑤,中夜起坐萬感集⑥。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⑦。(此章詠同穀冬景也,此歌忽然變調,寫得山昏水惡,雨驟風狂,荒城晝冥,野狐群嘯,頓覺空穀孤危,而萬感交迫,招魂不來。魂驚欲散也。收骨於死後,招魂於生前,見存亡總不能自必矣。招魂句,有兩說。《杜臆》謂:魂離形體,不能招來,使之同歸故鄉。此順解也。胡夏客謂:身在他鄉,而魂歸故鄉,反若招之不來者。此倒句也。依後說,翻古出新,語尤奇警。)

①孔稚珪詩:“胡騎四山合。”

②鮑照《與妹書》:“吾自發寒雨。”柳惲詩:“颯颯避霜葉。”庾信有《枯樹賦》。

③蔡琰《胡笳》:“塞上黃蒿兮枝枯葉幹。”

④《呂氏春秋》:禹行塗山,有白狐九尾造焉。陶隱居《本草》:狐,形似狸而黃。《莊子》:“獨不見狸狌乎?東西跳梁,不避高下。”

⑤謝惠連詩:“窮穀是處。”

⑥阮籍詩:“中夜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謝靈運詩:“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

⑦《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反故居些!”“朱注”古人招魂之禮,不專施於死者。公詩如“剪紙招我魂”,“老魂招不得”,“南方實有未招魂”,與此詩“魂招不來歸故鄉”,皆招生時之魂也。本王逸《楚辭注》。

其六

南有龍兮在山湫①,古木巃嵸枝相樛②。木葉黃落龍正蟄③,蝮蛇東來水上遊④。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劍欲斬且複休⑤。嗚呼六歌兮歌思遲,溪壑為我回春姿⑥。(此章詠同穀龍湫也。古木巃嵸,樹覆湫潭,神龍蟄伏,而蝮蛇肆行,此陽微陰勝之象。拔劍且休,誅之不勝誅也。溪壑回春,蓋望陽長陰消,回造化於指日,其所慨於身世者,大矣。《易傳》以潛龍比君子,蔡琰謂暴猛如虺蛇,此君子小人之別也。時在仲冬,而曰春回者,天氣晴和有似春意耳。)

①《杜詩博議》:同穀萬丈潭有龍,此借以起興。湫,龍潭也。揚雄《蜀都賦》:“火井龍湫。”

②江總詩:“古木斷懸蘿。”劉安《招隱士》:“山氣巃嵸兮石嵯峨。巃嵸,楂枒貌。謝朓詩:“樛枝聳複低。”樛,枝曲下垂貌。

③《記》:“季秋之月,草木黃落。”《易》:“龍蛇之蟄。”

④《楚辭》:“蝮蛇榛榛。”《淮南子》:“蝮蛇不可使安足。”《抱樸子》:“蝮蛇中人至急,一日不治,則殺人。但以刀割瘡肉投地,其肉沸如火炙,須臾焦盡,人得活也。”

⑤《漢書》:高帝夜徑澤中,有大蛇當道,拔劍斬之。隋煬帝《鳳艒歌》:“意欲持鉤往撩取,恐是蛟龍還複休。”

⑥張載詩:“谿壑無人跡。”《列子》:師文及秋而叩角弦,溫風徐回。沈佺期詩:”何遽青春姿。”

吳見思曰:前五歌,意俱竭,此則不得不遲。遲則從容婉轉,谿壑亦若回春。窮而必變,天之道也。

王道俊《博議》:前後六章,皆自敘流離之感,不應此章獨譏時事。此蓋詠同穀萬丈潭之龍也。龍蟄而蝮蛇來遊,或自傷龍蛇之混,初無指切。古人詩文,取喻於龍者不一,未嚐專指為九五之象。郭知達引蘇注雲:此詩南有龍,喻明皇在南內,東坡必無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