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吳一堅的第一個項目位於西安市北郊徐家灣的金花苑小區。為了降低成本,他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嚴令節儉,親自監督,還在公司內部製定了用車、打電話、領用材料等一係列規章製度,建房成本被大大降低了。

很多人奇怪,他這樣“摳門”為了什麼?及至金花苑小區竣工銷售,金花報出了每平方米998元的全市最低價,令同行大吃一驚,令古城住房困難戶欣喜若狂時,人們才體會到吳一堅的良苦用心。

低廉的住房售價,這對普通老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低價售房就是最符合老百姓心意的實在的貢獻。

1994年是國際住房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出了實施安居工程的號召,西安市委、市政府也製定了在1998年實現全市人均住房85平方米的發展目標。

吳一堅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及時推出“做安居工程的鋪路石”活動。金花公司拿出了每平方米1281元的現房,以790元的價格獎勵性地銷售給各條戰線的先進人物、殘疾人和住房特困戶,為此,公司減少收入150萬元。

1995年6月,第二期“做安居工程鋪路石”活動如期展開,金花公司又拿出140套現房,獎勵銷售給老職工、老幹部、優秀中小學教師、新長征突擊手、公安幹警以及區級以上的勞模和無固定收入的特困戶。

吳一堅說:“今後金花公司新建造的住宅樓,寧願不掙錢也要全部作為安居工程,獻給西安人民。”

吳一堅致富不忘百姓,不忘政府,每年用來回報社會的基金就達4000萬元。

起步於上海浦東新區川沙新鎮界龍村的界龍集團,後來被稱為“中國農村第一股”的“界龍實業”,曾經走過了一段不平常的路,可謂見證了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軌跡。

“界龍實業”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的小手工作坊,到70年代的村辦企業,再到90年代的上市公司,再到轉製之後的民營企業,牢牢紮根鄉土,實行村企聯動,後來成為擁有26家企業、3000多名員工的中國包裝印刷龍頭企業集團公司,總資產和年銷售額均超過20億元。

在40年前的1968年,年僅22歲的費鈞德為改變生活困境成立了一個小五金廠,1973年成立小印刷廠,費鈞德說,“1968年至1978這10年,我們是‘開關’廠,開開關關幾次反複。”

到了第二個10年的1978年至1988年,由於國家改革開放政策,使企業獲得了穩步發展的機會,1000多名村民全部進入企業工作,到1987年,企業已經有了250萬元的淨資產。

由界龍集團控股的上海界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於1993年12月28日正式成立,1994年2月24日,界龍實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作為中國第一家由村辦企業改製的上市公司,界龍實業贏得了“中國農村第一股”的美譽。

圍繞著上市,界龍開始了第二次創業。通過上市,界龍不僅僅從社會上融到了寶貴的資金,而且更以此為契機,從社會上引進人才,建立了現代企業製度,把一個鄉鎮企業轉化成為了公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