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太守專門派了個小吏在那兒講解,務必要讓全城百姓都知道王爺的仁義之舉。
“那差爺,這上頭都說了啥呀?”因著聖人愛護百姓,多行有利民生之舉,是以上行下效,大周的官吏,多數待百姓的態度都比較溫和,所以百姓們見了也不怎麼怕,這回一見布告欄上貼了新告示,那不識字兒,可不得就問問。
“喲,大爺您可問到點子上了。”那小吏笑著:“這可是王爺新出的政令,全為著你們想了,那好處,簡直不用提。”
那大爺就一急:“咋不用提了?不提咱們咋知道有好處沒好處?”一聽著說是政令,那肯定跟他們息息相關哪,這要不問清楚,心裏頭也太平不了。
布告欄前的百姓們都跟這大爺的心思一樣,個個抻著脖子一個勁兒往上瞧,又不認個字兒,偏還不停看,看來看去也看不出個什麼花樣來,就催那小吏:“差爺您可別賣關子了,快給大家夥兒說說。”
“是呀,到底有啥好事兒哪?”
百姓們七嘴八舌的問著,那小吏也不賣關子了,連忙把告示上的政令給他們講解一番。
頭前那大爺一聽明白,老臉都樂開了花:“這雞和蛋,真都歸咱啦?”他算算還是劃算的,就忍不住笑。
那小吏道:“告示都貼出來了,那還能有假?也不想想,那可是王爺下的令,還能騙咱這升鬥小民?我跟你說啊大爺,我家也領了十來隻雞呢。”這雞是按人頭算的,家裏算上長輩外加幾個兄弟媳婦兒,可不就有十來隻嗎。
那大爺一聽,就更放心了,這差爺自己家都領了,估計不能有假。
“對了,大家夥兒可得記清楚了。”那小吏一看這下頭反應不太對,怎麼就一個勁兒的光顧著高興說雞跟蛋都歸自家了,連忙又壓了壓手,說:“這雞跟蛋哪,那得三年後才歸自個兒,這頭三年呢,每年都供上八十隻雞蛋,這三年後才能各歸各家,可別記岔了去。”
這一提醒,大家夥兒就連忙盤算,看劃不劃得來,一盤算,發現也沒吃虧,那就都高興了,本來嗎,家裏養的雞,那一年下蛋少的也能上百,那養得好的,還有一百多呢,八十隻蛋怎麼都能拿得出來。
現在可更好,官衙推廣那什麼蚯蚓養殖,還叫他們去參觀了一回,簡單得很呢,就費點兒力氣的事兒,家裏小子姑娘們都能幹,這養出來的蚯蚓,雞都愛吃著呢,估計下蛋得更勤快。
一算算覺得占了大便宜,都樂嗬著,也記王爺的好。
“差不了。”下頭就有人高興的喊:“明個兒我就領雞去。”
下麵又有人問:“這雞出殼了沒?”頭一批孵出來了好叫百姓們領了去,這一次性哪能孵上上百萬隻蛋,就分批來的,總有些沒趕上的領第一批的,都抻著脖子等第二批呢。
那小吏就說:“出是出了,可總得叫養兩天,爪子都沒硬呢,領家去養死了算誰的?”總得叫小雞能長上兩天,才能讓他們領回去讓母雞帶著。
“那到時候可得通知咱一聲,好早點排著隊呀,不然又沒趕上,家去就得睡院子了。”裏頭有個漢子半點不害臊,家裏事兒都往出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