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這條新聞在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劉三姐”下海了!
黃婉秋為什麼下海?為什麼選擇“劉三姐企業集團”這個名目?她吮吸了劉三姐的文化營養,劉三姐是她的藝術之根,今生今世她與劉三姐結下不解之緣。
1962年,《劉三姐》公映,一炮打響,黃婉秋也因而成為名聞遐邇的影星。
《劉三姐》不但風靡大陸,而且轟動港澳、飲譽東南亞。《劉三姐》到新加坡,超過了美國暢銷影片《飄》在當地的上座率。去馬來西亞,它被評為世界最佳十部影片之一。進日本,它的插曲唱片、音帶剛上市便被搶購一空。在香港,它公映以來30年間掀起3次熱潮,在其拍攝30周年之際,香港舉辦了隆重的紀念會……
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局把黃婉秋調到南寧,任命為自治區戲劇團副團長。多年來,除影片《劉三姐》外,她還先後主演了《百鳥衣》、《夜半歌聲》、《洪湖赤衛隊》等民族歌劇。
早在1985年,黃婉秋就產生了組建劉三姐藝術團的構想。為了這個理想,她四處奔波,終因經費不足而未能如願。但“劉三姐”作為壯族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在海外影響極大,黃婉秋因此也受到國內外藝術界的承認和尊重,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邀請她前往演出。
黃婉秋的藝術生命得到了新生,人民群眾為她歡呼鼓掌。黃婉秋深知自己的人生目標與藝術生命都同劉三姐結下了不解之緣,以至於在1988年出版的《我與劉三姐》一書中她發自肺腑地宣告:
我一生的追求,便是做一個劉三姐那樣的剛正不阿而又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人,一個人民的演員。
劉三姐哺育了黃婉秋,黃婉秋的榮辱悲歡都同劉三姐緊緊相連。劉三姐是她的藝術之根。在她心中,劉三姐是永恒的、偉大的,她責無旁貸地要為之奮鬥一生。了解到這一點,也就了解到黃婉秋何以要在《劉三姐》公映30周年之際登上另一個舞台即經濟舞台的根源了。
黃婉秋下海,選擇了劉三姐這麵旗幟,因為她深知,劉三姐屬於中華民族,劉三姐象征民族文化。
其實,精明的海外商人早就看上了劉三姐這一文化典型,香港市場出現了劉三姐香煙、劉三姐葡萄酒,泰國市場則推出了劉三姐香水。這些聰明的商人早就瞄準了劉三姐所具有的經久不衰的魅力。
黃婉秋看到了透過這種商業文化現象所體現出的劉三姐文化的征服力。她於1980年與1986年兩次出訪港澳與南洋地區,親身感受到香港、新加坡廣大觀眾對劉三姐、對她本人的熱愛之情。
她知道,這些地區和國家的觀眾之所以如此熱情,完全是出於對劉三姐所代表的華夏民族文化的鍾愛;離開了民族文化,就沒有劉三姐,也就更沒有她黃婉秋的藝術生命。
1991年10月,黃婉秋應桂林市市長袁鳳蘭的邀請,再度回到了曾經哺育她、給她藝術靈性的桂林,就任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長。她在心中醞釀已久的計劃悄悄來臨了。當她把想法告訴市長袁鳳蘭時,得到了袁市長和自治區的大力支持。
1992年年初,市政府批準了這一計劃,並為此發出了該年度一號文件。市府批準成立劉三姐企業集團公司,任命黃婉秋為董事長。文件決定:給予100萬元人民幣的兩年無息貸款以興辦公司,免收稅3年,撥給一棟價值800萬元的五層大樓供其經營公司,要求有關部門盡快為其辦理各種手續。
1992年3月,春意融融。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黃婉秋來到首都參加政協會議。
在討論會上,她發言說:“為了扭轉目前專業文藝團體不景氣的狀況,我們正在同香港信輝公司商談合資辦藝術團,並創立一個多種經營的劉三姐集團公司,探索一條以商養文、文商並興的新路子。”
黃婉秋語驚四座,引來一片喝彩聲。
“劉三姐”黃婉秋下海辦公司,消息不脛而走。國內新聞媒介紛紛發布這條新聞。
一陣緊鑼密鼓之後,與港商合資的劉三姐藝術團於1992年6月1日宣告誕生。
黃婉秋知道,要想在商海中立足,光有名氣不行,還要有好的身手。於是,她認真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質。
針對首家合資藝術團體的實際情況,大膽創新,打破“鐵飯碗”,實行聘用製的劇團改革。團裏的常務人員包括團長黃婉秋在內隻有4人,其他演員均為客座演員。
演員不局限於桂林市,聘請國內外著名演員來團參加演出。分配製度上則看演員演出的表現和時間,充分調動演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在藝術團成立不久,就排出不少精彩的、深受觀眾好評的節目,而藝術團的經濟效益,知名度和藝術高品位,也吸引了不少著名演員和有前途的新人前來加盟。劉三姐藝術團實力不斷壯大,名聲也越來越響。港商的價值百萬元的音響、電聲樂器設備到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