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85年的黨代會通過了劉鴻儒在人民銀行時主持起草的《建立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為輔的金融市場體係》和《促進資金市場的形成》等建議,列入了“七五計劃”。

後來,劉鴻儒在文章中表示:

股份製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唯一經受住了實踐檢驗的國有企業改革形式……股票市場是適應國有企業的股份製改革而產生的,反過來又極大地推動了國有企業的股份製改革,也使得中國的經濟改革和市場化進程成為不可扭轉的趨勢。

我國股市則在這段時間中漸漸發展起來。截至1990年底,我國共有4750家企業發行了各種形式的股票,共籌資4201億元。其中,公開發行股票籌資1739億元,非公開發行籌資2462億元。

然而,股票市場也開始出現“過熱”的苗頭。根據當時人民銀行的調查,到1990年6月末,深圳發展銀行股票價格為2485元,在4月拆股之前它的價格更是高達17678元,比發行價格上漲了784%;金田股票每股83元,比發行價上漲730%;萬科每股713元,比發行價格上漲613;安達每股876元,原野每股5321元,分別比發行價格上漲776%和423%。

全國的資金也有源源不斷向深圳聚攏之勢,股票熱引起了各界關注和爭論。

時任國家經濟體製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的劉鴻儒奉命,3次率領調查組,深入到深滬兩地的交易網點實地研究對策。

在調研後,劉鴻儒認為,“無論如何,股票市場的試點還是應該繼續試下去,否則我們在全國、在世界麵前無法交代。改革不能後退,股市可以不擴大。”最後,中央采納了他的意見。

後來劉鴻儒一直都說:“保留這片改革成果,是黨中央的英明決定”。

1990年,劉鴻儒作為國務院工作小組組長,到地方對股份製改革和證券市場做過深入調查,在這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對中國剛剛興起的股市相當熟悉。在危難之機,他責無旁貸地挑起了國務院委以的重任。

直到“8·10風波”的發生,劉鴻儒終於站到了資本市場的最前沿,這次他的身份是中國證監會的首任掌門人。

1992年10月,他租了保利大廈的兩層樓作為辦公室,拿著借來的辦公經費,開始了第一屆證監會的工作。

到任後,劉鴻儒才真正意識到這份差使不好做,正如他所說:“證監會猶如坐在火山口上,股票價格猛漲,上麵會有意見,擔心出事;股票價格猛跌,下麵會有意見,老百姓不幹;不漲不跌,所有人都會有意見,因為你搞的就不是市場了。”

1992年11月17日,上證綜合指數跌至放開股價後新低38685點。此時,與放開股價時的142901相比,已經跌去近73%。

股市此後又大幅攀升,至1993年2月16日到達155895點,半年的跌幅,3個月就回補。然而當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擴容,上證指數從158895的高點開始大幅下跌。

1993年3月14日,劉鴻儒在上交所第四次會議上宣布“四不”救市政策:

55億新股上半年不上市;當年不征收股票轉讓所得稅;公股、個人股年內不並軌;上市公司不得亂配股。

股市依然一路狂瀉,一直到7月29日的曆史最低點32589點,與最高位相比,跌幅達795%,大盤再度陷入低迷。

1994年7月30日,中國證監會宣布三項“救市”措施:

年內暫停新股發行與上市;嚴格控製上市公司配股規模;采取措施擴大入市資金範圍。

這是中國股市曆史上第一次政府出手救市。

8月1日,三大救市政策開始生效,隨後的一個半月時間,股指從7月29日的最低點32589點漲到9月13日的105293點,漲幅超過200%。

雖然在任期間的三大政策是中國股市曆史上的第一次救市行為,但劉鴻儒認為,對證券市場,政府要改變當“婆婆”的習慣,政府伸出的“手”應適可而止,應逐步淡化行政色彩,走市場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