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沿線開挖渠道,經唐白河流域西部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李村附近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其中,率先開工建設的石家莊至北京段應急供水工程於2008年9月28日建成,並從河北向北京應急調水。截至2009年7月20日,通過京石段工程從河北調水進入北京的實際水量達319億立方米。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已經於2009年汛前實現壩頂貫通目標,正在進行最後一個壩段的混凝土澆築。
天津幹線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起點為南水北調中線總幹渠與西黑山進口閘,終點為天津市外環河,全長約155公裏,擔負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貫通後向天津市和河北省保定及廊坊等市、縣的輸供水任務。
天津幹線工程中的天津1段和天津2段主體工程已於2008年11月17日開工建設。
南水北調中線天津幹線河北境內工程的建設實施,對於緩解天津水資源短缺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同時,為天津市水資源配置提供了新的通道和能力,有利於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總工程師沈鳳生,總經濟師張力威及有關司負責同誌參加開工儀式。
對千年古墓進行技術處理
2009年1月18日,邯鄲古都磁縣,因南水北調工程需要,一座千年古墓正在發掘中。
當地一老鄉說:“磁縣文物部門正在發掘的這座古墓可能是曹操疑塚。數月內,古墓的秘密將重見天日。”
有人懷疑:“這座開挖的大墓真是流傳已久的曹操墓地所在嗎?”
出土文物證實,這裏是北齊、東魏皇陵所在,而非曹操疑塚。
進入磁縣境內,長滿青草的土包隨處可見。
它們往往高於地麵五六米,占地數十平方米,遠遠望去就像拔地而起的蒙古包。上百座土包分布在磁縣19個鄉鎮,土塚沒有墓碑,更沒有記載安葬者的身份。
當磁縣文物保管所所長趙學風被人求證曹操疑塚之事的時候。這名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老文物工作者哈哈大笑:“要真是曹操墓,磁縣的大門早就被中外考古學者踏破了,我哪還有時間接記者的電話。”
曆史上,關於磁縣墓葬群是曹操墓的傳聞並非第一次流傳。
位於臨漳的六朝古都鄴城,距磁縣縣城僅15公裏。曹操破袁紹後以鄴為都城,在這裏修建銅雀台,在位於磁縣的講武城訓練軍將。相傳曹操擔心死後遭人暗算,在此布置多處疑塚。《三國演義》中這樣描繪,曹操臨終前“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
1974年以來,國家先後在磁縣發掘了北齊堯俊墓、東魏茹茹公主墓、北齊高潤墓、北齊文宣皇帝墓等,出土墓誌、陶俑及其他器物數千件,證實這裏是北齊、東魏皇陵所在,而非曹操疑塚。
1992年國務院將其更名為“北朝墓群”,標注的134座古墓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次當地居民傳說的曹操古墓,經趙學風證實可以確定不是曹操墓,而是國務院標注的134座古墓之39號墓,但墓主身份還待考證。
古墓中出土了白釉覆蓮罐1件,胎呈白色,有四係,施白釉,釉上還點綴有綠彩和黃彩,磁縣文物保管所副所長李江把它叫“齊三彩”。
39號古墓的發掘工作才剛剛開始,但李江對這座古墓充滿了期待。
這期待源於2009年年初的一次意外性發掘。
2009年1月,磁縣文物保管所在對全縣田野文物檢查時,接到講武城村文保員報告,說在講武城城牆西側發現一座被盜古墓。
工作人員勘查發現該磚室墓早年已坍塌,這次屬於盜掘未遂。磁縣文物保管所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清理。雖然它並不在134座古墓範圍之內,但卻給了李江很大的驚喜。
古墓出土陶俑也很精致,特別是陶俑的麵部神態,大到眼耳鼻口,小到眉毛、胡子和唇紅都清晰可見。而最特殊的是部分陶俑的耳朵用黃金包裹塗抹。
李江介紹說:“這在以往同時期墓葬中從沒有發現過,這些都是墓主人身份尊貴的體現。”
但古墓破壞嚴重,李江隻在一塊破碎的石塊上發現刻有篆書“齊”字。墓葬的結構形式和陪葬品與早年發掘清理的北齊時期墓葬極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