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過了60年的風雨曆程。曆史是一麵鏡子,我們可以從多視角、多側麵對其進行解讀。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會、民生等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民族已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暫的,但這60年帶給中國的卻是極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經曆了滄桑巨變。從開國大典到60年同慶盛典,從經濟戰線上的三大戰役到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三位,從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確立,從宜將剩勇追窮寇到建立了強大的國防軍,從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到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雙百”方針到體製改革後的文化事業欣欣向榮,從掃除文盲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新型國家,從翻身解放到實現小康社會,凡此種種,中罔人民在每個領域無不留下發展的足跡,寫就不朽的詩篇。

60年的時間在曆史的長河中可謂滄海一粟。其間究竟發生了些什麼,怎樣發生的,過程怎樣,結果如何,卻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對此,親身經曆者或可鮮活如昨,但對後來者來說卻可能隻是一個概念,對某段曆史的記憶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於此,為了讓年輕人,特別是青少年永遠銘記共和國這段不朽的曆史,我們推出了這套《共和國故事》。

《共和國故事》雖為故事,但卻與戲說無關,我們不過是想借助通俗、富於感染力的文字記錄這段曆史。這套500冊的叢書彙集了在共和國曆史上具有深刻影響的500個蘑大曆史事件。在叢書的謀篇布局上,我們盡量選取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義的若幹事件加以敘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國發展的全景和脈絡。為了使題目的設置不至於因大而空,我們著眼於每一重大曆史事件的緣起、過程、結局、時間、地點、人物等,抓住點滴和些許小事,力求通透。

曆史是複雜的,事態的發展因素也是多方麵的。由於敘述者的視角、文化構成不同,對事件的認知或有不足,但這不會影響我們對整個曆史事件的判斷和思考,至於它能否清晰地表達出我們編輯這套書的本意,那隻能交給讀者去評判了。

這套叢書可謂是一部書寫紅色記憶的讀物,它對於了解共和國的曆史、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時,這套叢書又是一套普及性讀物,既針對重點閱讀人群,也適宜在全民中推廣。相信它必將在我國開展的全民閱讀活動中發揮大的作用,成為裝備中小學圖書館、農家書屋、社區書屋、機關及企事業單位職上圖書室、連隊圖書室等的重點選擇對象。

一、各項準備

●李灝從香港回來後,馬上成立了資本市場領導小組。對此,有些人不能理解,便打電話質問李灝。

●深圳市政府一紙公文,讓王健無可奈何,隻好接受了任命,出任證券交易所籌備組負責人。

●王健騎著自行車去向投資管理公司的總經理董國良借這筆錢。沒想遇上個豪爽人,董國良一口就答應了。

● 各項準備

共和國故事·成功嚐試

深圳發展證券市場

國有企業的股份製改造、實行企業股份化,發展資本市場、為企業進行直接融資,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兩個輪子。

深圳的決策者們在開創經濟特區的試驗中,設計和領導了這兩個輪子的製造,並親自驅動其前進。

深圳市在全國率先把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改造成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1986年市政府頒布了《深圳經濟特區國營企業股份化試點暫行規定》,提出把原企業改造成由國家、其他企業和個人參股的股份有限公司。

1987年5月,市政府決定由人民銀行深圳分行批準深圳發展銀行首次以公募方式,采取自由認購辦法,向社會公開發行3965萬股,每股麵額20元,籌集資金793萬元作為股本金。

1988年4月,深發展股票首次在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掛牌,拉開了深圳股票交易的序幕。

萬科、金田、石化、寶安、物業、華發、中廚等原屬國營企業都改造成公眾公司,對社會公眾發行了股票。

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是全國首創的第一家證券公司。1985年,以人民銀行深圳分行名義起草了成立特區證券公司的報告,在人民銀行總行副行長劉鴻儒的支持下,由金管司司長和主管行領導於1985年9月9日簽發批文。

1987年11月14日,特區證券公司由深圳人民銀行獨資興辦,改組為10家金融機構出資組建的股份製證券公司。

1988年1月8日,公司掛牌的當天僅收購了400元國庫券,數額雖小,這可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首筆交易。

1987年,他們承銷了深圳發展銀行發行的股票,1988年4月11日又與深圳發展銀行簽訂協議,將深發展股票掛牌買賣,成為深圳股票櫃台交易的先驅。

此時,深圳特區證券公司一身三任,既當包銷商,又作櫃台交易,還負責進行買賣股票債券的登記和清算。此時為了推銷深發展股票,特區證券公司全員出動,同深發行的員工一起走街串巷,上門宣傳,甚至開著大喇叭車攤派推銷。有的領導被攤派到任務時,說沒有錢買,他們就先把股票給人家,待發工資時再扣款。

有的推銷人員在推銷中遭到白眼,甚至被掃地出門。這就是中國第一家證券公司初期運作時慘淡經營的“壯觀”景象。

稍後,由於股份有限公司相繼成立,上市公司增加,到1989年底,深圳公開發行並上市的股票已達6184萬元,市場的參與者達到了4000人之多。

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一家證券機構已經不敷需求,需要從機構、人員和設備上有一個突進。為此,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分行於1989年7月18日,批準成立了中國銀行信托投資公司和深圳國際信托谘詢公司兩個證券業務部。於1989年9月28日,批準成立深圳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證券業務部,並分別承銷了萬科和安達兩隻上市股票。

從1990年4月底開始,由於深圳上市公司的效益好,掀起了一輪股市狂熱,幾家證券機構門前人流湧動,櫃台業務繁忙,證券從業人員超負荷運轉,帶來市場秩序的一些混亂,為少數人乘機操縱市場、哄抬股價創造了便利。為了疏通交易渠道,加強對市場的引導和管理,1990年8月至11月,人民銀行深圳分行又批準了幾家證券營業部。這樣,至1990年底,深圳的證券商已擴大到13家14個網點。

隨著證券市場的擴大,很自然的就需要有專門的機構來進行規範管理,建立證券交易所就成了眼下的當務之急。

深圳成立證券交易所

深圳特區在剛搞股份製改革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要搞證券股票市場。

在建立股份製公司的一兩年後,隨著股份製公司的發展,需要籌集大量的資金,才逐漸提出建立資本市場的問題。

1985年8月,李灝奉命南下,擔任深圳市市長。第二年又出任市委書記一職。當時的深圳,一方麵,大規模的建設全麵展開,急需籌集大量資金;另一方麵,國有企業開始了股份製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