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區前的1992年,原川沙縣留下了一份並非尋常的家底:115億元的工農業總產值,40億元的國民生產總值,6476元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有“三資”企業337家,出口產品撥交額為225億元,百萬利潤的企業140餘家,百萬以上利潤的村占總數的54%。
新區領導意識到:不薄的基礎,在全國縣級經濟中坐得上交椅的實力,以及嶄露頭角的發展後勁。如果不充分地利用這樣的優勢,而一味地熱衷於“區域戰”和“陣地戰”,那麼,原可全線告捷的開發,隻能大受局限。
有關領導指出:“以人口之眾、麵積之廣,以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浦東開發的目標規劃,忽視或放棄了鄉村發展這一翼,浦東的騰飛便成了一句空話。”
1993年12月9日上午,牽掛著新區農村的管委會領導親臨農村發展局現場辦公。
在聽取彙報後,管委會領導諄諄告誡農村發展局的領導:“我們要有這樣的雄心,使浦東新區的農村走在全國的前列,把各項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城鄉一體,共同開發”這一戰略思想,真正體現了浦東龍頭地位所應發揮的龍頭作用。
趙啟正副市長和管委會的另幾位副主任,為著這一戰略思想的實現,在著文、宣傳以使其深入人心的同時,他們定期深入鄉鎮,作調查研究和宏觀指導,積極推進它的實施。
1993年4月6日,惠風和暢,春意盎然,負責新區農村經濟、村鎮建設、水利建設等方麵的綜合協調和管理的機構農村發展局掛牌成立。
剛從北京開完全國八屆人大回來的趙啟正副市長,顧不上休息,便在成立典禮上,殷切勉勵農村發展局的負責人:“要在現代農村、現代農業的建設方麵,能夠在全市乃至全國,在農業的進步上起一個帶頭作用。”
農村發展局局長徐林伯深感肩負重任,他不無激動地表示:“新區農村工作的同誌,要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建設與一流的浦東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的使命,在描繪浦東美好未來的道路上,紮實地邁出第一步!”
徐林伯熟知浦東的每一個村落,積累了30多年農村工作的經驗,並以其領導管理能力走上川沙縣常務副縣長崗位。他被一種強烈的事業心和開創欲所激奮著:新區領導的重托,使他倍感不可有一絲的懈怠和觀望;新區農村的期望,又使他意識到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隻爭朝夕。
隨後,徐林伯主持的關於新區農業2000年的戰略構想進入緊鑼密鼓的調查討論階段。
剖析新區現狀,徐林伯認為,浦東的開發,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市場開放,競爭日趨激烈,農業麵臨著農田被征、勞力減少、務農觀念趨淡、投入降低的多重壓力。
專家們為徐林伯提供意見說:“現代化農業是資金、技術、知識集約的產業,新區農業的發展方向在於生產方式的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工具和生產措施的機械化、科學化,生產服務和生產管理的社會化、企業化。”
徐林伯規劃出在與國內農業大市場、大流通相銜接的基礎上,新區農業將以園林綠化和生態平衡為基調,以科技為先導,以發展設施化農業和名特優新綠色食品為重點,走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優化社會環境的道路,並注重與旅遊觀光,改善城市環境,建設現代化農村和建立出口創彙基地相結合,到2000年力爭把浦東新區建成全國最先進的現代化城市型農業和城郊型農業。
徐林伯還製定出具體實施步驟,按照上述目標,確立新區農業將逐步趨近於旅遊觀光農業、賓館農業、綠化生態農業、創彙農業4個方向,在近期以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區域布局、調整經營模式為要點。
徐林伯幾經研討論證,幾經修改完善,這一戰略構想終於形成一萬多字的書麵報告,報送新區管委會並轉發各鄉鎮征求意見。然後,由新區管委會批轉全區鄉鎮。
稻穀、麥穗、油菜,這是為幾代浦東農民所熟知的在泥土上年複一年播種收割的3大作物。在新區農業向現代化一流城郊型農業轉軌中,他們開始跳出原先的重複,進行一場意義深遠的“綠色革命”。
產加銷一體化、貿工農一條龍成為變化中的熱點。1993年秋,誘人口味的蜜餞由無花果為龍頭的產業集團公司加工製成,雪白晶亮的不淘優質米由六團鄉為主體的產加銷一體化基地產出,風味獨特的6000羽綠頭野鴨由浦東珍禽場提供上市。
同時,上海浦東生態園林發展總公司組建完畢,以合慶鄉為主的水產養殖公司進入籌建階段,列入市的3個高起點的設施化生產園藝場建設通過驗收。
為展示現代化城市型農業風貌,農村發展局緊接著又提出辟建上海第一個農業開發區的新思路。
建成後的孫橋農業開發區,既是花開四季、果垂枝頭、瓜滾田壟、香飄滿園的特色農業的典型,又是禽飛於林間,獸走於草地,魚翔於淺底,鳥鳴於天宇的農、林、牧、副、漁全麵發展的集團企業。
橫貫黃浦江兩岸的南浦、楊浦兩座大橋,成為繼兩條隧道後聯結浦西和浦東的新紐帶。一體開發的戰略思想也同樣使城與鄉的發展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隨之孕育起的便是順應形勢發展的以新型產權關係為標誌的轉軌變型。
1993年4月20日,南浦大橋東引橋從中穿越的嚴橋鄉,成立了率先進入城市化地區後,充分體現城鄉一體化的具有股份製性質的集體企業。
巍峨壯觀的楊浦大橋浦東主引橋從中穿越,位於新區中心區域的洋涇鄉,以其特殊地理位置處在了浦東開發開放的前沿。7月16日,洋涇鄉的廣洋實業總公司也繼由由公司之後,以其“一級所有、三級法人”的企業形式,掛牌成立。
廣洋實業總公司分別與浦東土地控股公司等三家公司共同開發區域內45平方公裏土地,成片開發以商業、辦公、居住、文化娛樂為主體的第三產業群,從而在城中糅入鄉,在鄉中融入了城,形成城鄉齊步並進的典型的一體化開發模式。
此外,廣洋實業總公司的另一個大動作,便是以資本輸出的方式,在新區南部六團鄉開辟一個占地436畝的工業發展基地,攜工業小區南遷。在3年中,投資兩億多元人民幣建設了一個上規模、具層次的“南洋工業城”。
城鄉一體開發,為洋涇鄉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1993年全鄉經濟以總收入165億元,利潤總額165億元,名列新區各鄉鎮之首。
與此同時,金橋鄉政府和金橋出口加工區開發公司共同澆灌、耕耘城鄉一體化的“試驗田”成立上海金金置業有限公司。
一年來,公司已完成投資11億元,開發土地麵積048平方公裏。在小區內市政基礎設施初具規模的同時,鍛煉出一支工農結合、年輕精幹的職工隊伍。
春風拂過,芽綻樹梢,花開枝頭。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鄉村巨變,巨富迭出,慶豐村和民建村成為兩枝出牆的紅杏。
如金雞傲立於東海之濱的合慶鄉慶豐村,以其浦東首富村的實力聲名鵲起。村內,四通八達的小區水泥公路、花園式的工廠、掩映在綠蔭中的廠房以及現代化的職工俱樂部,簡直難以令人置信,這裏幾年前還是一片農田。
1993年,固定資產6000萬元的慶豐實業總公司,所有企業銷售總額達33億元,獲利潤6000萬元,著實不容人小看。自來水、液化氣、閉路電視,城裏人生活具備的設施,村民們具備了;城裏人不具備的,他們也具備起來了。
民建村原來是一個聞名浦東的貧窮村,經過四五年的發展,一躍成為聞名上海的明星村,不可不謂奇跡。
1993年2月10日,一項造福於民建村村民們的實事工程,一個高起點、高標準、體現浦東新區城鄉一體化格局的農民公寓,舉行隆重的奠基典禮。
這是一個令即便在都市生活的人也頓生羨慕之意的公寓:六層的高樓,外牆馬賽克貼麵,茶色鋁合金門窗,閉路電視接收線路進戶,煤衛就不用多言了。
人們不由歎道:“這哪一點亞於市區‘上海人’住的房子?”
1993年,新區建設的交響曲已經奏出了輝煌的樂章,呈現在世人麵前的浦東新區高樓林立,萬商雲集。橋如虹,路似網,城鄉一體,日新月異,漸露出現代化都市的瑰麗麵貌。
新區國民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02%,達到164億元,新區鄉鎮工業生產同樣駛上快車道,以同比增長458%,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4438億元。
在外高橋保稅區進入實質性功能開發,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初步形成金融、商貿、物流配運、信息和人才交流等5大中心,金橋出口加工區實現引進、開工、竣工項目共計330個的目標,張江高科技園區、華廈商業旅遊區、王橋開發小區的開發建設呈現日新月異之勢的同時,新區農村除工農業總產值之外,另有314億元的出口交貨值、13億元的第三產業總產出、54526公斤單季晚稻畝產、153萬噸的全年交售蔬菜以及2375元和4327元的人均、勞均收入,遙居市郊之首。
開發開放,浦東這邊風景更好。
1994年2月20日,在新區兩委全會上,領導就城鄉一體化論述說:
城鄉一體,共同發展是浦東開發長期有效的重要原則。新區人民,尤其是農民,他們既是開發的主力軍、創業者,同時也應該是利益的獲得者。
新區的開發不僅是小區的開發,而且是全社會的開發。必須處理好重點小區與鄉鎮發展的關係,小區是高起點的群體,鄉鎮企業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地,鄉鎮企業不能局限於一鄉一點,而要用小區的要求去規劃發展。
城鄉一體應該是全方位的,它具有豐富的內涵:社會發展和城鄉形態兩個規劃要與城鄉一體化原則相一致;經濟發展要與城鄉一體化原則相匹配,財稅政策要與城鄉一體化原則相配套;鄉鎮管理與城鄉一體化原則相協調;行政和組織建設要與城鄉一體化原則相適應。
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新區農村的每一方田園、每一處田疇,都發生或即將發生亙古未有的變化。城帶動著鄉,鄉推進著城,進而城鄉齊飛,城鄉莫辨。
為此,新區管委會的領導層在繼續謀劃,農村發展局在推進一係列改革,論證一係列項目,辟建一係列基地,上馬一係列工程,馬不停蹄地開展積極有效的工作。
上海浦東金融業加快發展
2001年11月30日,“上海浦東—投資銀行、基金經理高峰論壇”披露,上海浦東金融業的開放已走在全國前列,已有115家中外金融機構集聚浦東,其中外資金融機構已達59家,總資產已占大陸境內外資銀行總資產的46%。
建設上海國際經濟金融中心是一項國家戰略,浦東陸家嘴是我國設立的國內唯一的金融貿易區。依托上海曆史上形成的雄厚金融發展基礎,浦東在金融服務領域開放中,規模集聚效應日益顯現。
當時,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已達25家,人民幣存貸款餘額達340億元,占境內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的80%以上。
此外,已有24家外資銀行把上海分行作為主報告行,彙豐、花旗、渣打、華僑等外資銀行,已將中國地區總部設在上海浦東。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上海浦東對外開放的先發效應和優勢將更為凸現,浦東作為上海建設國際經濟金融中心的重要載體,將加快吸引各類投資銀行、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入駐。
此外,上海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健康發展,也給投資銀行和各種基金帶來巨大商機。
在會議上,上海市副市長周禹鵬代表上海市政府致辭,歡迎海內外金融界、企業界到上海謀求共同發展。
來自美國、法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韓國以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銀行、基金公司等專家150餘人出席了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