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94年3月31日,江澤民委托中央辦公廳的同誌,給實施“希望工程”的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送來一筆捐款,用於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

國家總理李鵬也給“希望工程”題詞:

希望工程,救助貧困,興學利民,造福後代。

從中南海到地方,許多黨政領導都以普通黨員、公民的身份,以實際行動支持“希望工程”。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那長長的捐款名單上,記錄著一個個熟悉的名字: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李先念、楊尚昆、陳雲、萬裏、王震、薄一波、劉華清、喬石、鄧穎超、宋平……

建立第一所希望小學

伴隨著“希望工程”的實施,一所所“希望小學”也應運而生。“希望小學”不僅給那些已經輟學的“小牛娃”、“小獵槍”帶來福音,同時,也讓那些貧困山區的群眾看到了希望。

1990年5月19日,在安徽全寨發生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新生事物!

當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將在金寨縣南溪鎮舉行落成典禮的消息傳開時,山鄉群眾像歡慶盛大的節日一樣,翻山越嶺,一大早便紛紛從庫彎嶺鋪趕來了。

原南溪鎮中心小學雖然有著悠久的曆史,卻一直借用彭家祠堂的大殿當教室。年久失修,雨季,外邊大下,殿內小下;冬天,紛紛揚揚的雪花竟飄落在孩子們的課本上。一根根大柱子擋住了孩子們的視線,為了看清黑板上的字,他們不得不歪著身子,擰著脖子。一堂課下來,脖子擰酸了,眼睛也看花了。

5月裏,天邊飄來一朵吉祥的雲。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經過實地考察後,決定救助金寨縣的五百名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孩子,並創辦一所“希望小學”。

如今,兩座漂亮的教學大樓取代了舊日的祠堂大殿。寬敞明亮的教室,整齊劃一的桌椅,電教室、教研室、圖書閱覽室……在這個小鎮上,一切都顯得格外氣派。

德高望重的徐向前元帥,臨終前還掛念著這個大別山區的小學堂。高懸在校門拱門上的大理石校匾上“金寨縣希望小學”7個金色大字,就是他老人家的墨寶。

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洛桑在落成儀式上說:

創辦“希望小學”,是“希望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共青團著眼未來,服務社會,造福後代所辦的一件實事。“希望工程”體現了共青團為人民服務,為青少年服務的宗旨,是利國利民,為國分憂,造福後代的實際行動。

金寨縣委副書記廖榮煥表示,一定把金寨的這所“希望小學”辦好,振興金寨的基礎教育。

最興奮的要屬那20名被救助的學生。五年級1班的林娟同學站在人群中,眼裏閃爍著激動的淚花。這位多次被評為“三好生”的好孩子,卻因家裏困難而失學。“希望工程”救助了她,她學習更勤奮了。從家裏到學校要爬一座山,可她從來是風雨無阻,連一次也沒遲到過。期終統考,她語文得了110.9分,列全鄉第一名。

據縣“希望工程”辦公室統計,全縣被救助的500名孩子,其中276人已走進了“三好生”的行列。

大別山注視著這一幕,欣慰地笑了,它預感到五年或是十年之後,這裏將要發生更大的變化……

第一個受益的學生

張勝利非常傷心地哭了,眼淚順著他瘦黃的臉頰滾了下來。他不能去上學了。

這位當時讀小學三年級的13歲孩子,從沒見過高樓大廈,沒玩過玩具,沒看過電視。不知道山外的世界多幸福,沒個比較,自然不知道自己過的日子有多苦。他的唯一願望和樂趣隻是想讀書。

我們先來看看他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中吧!

桃木疙瘩村坐落在遠離灤源縣城100多裏地的韭菜山上,大山隔絕了人類的文明,隔絕了現代化。全村8戶人家30來口人,人均收入不到100元,一年打下的糧食不夠吃3個月,過著極為貧寒的日子。

張勝利一家6口,父親去年有病,母親是個啞巴,底下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家裏窮得除了一隻缺了口的水缸,一鋪土炕和一方泥壘的鍋台,再也找不到一件像樣的家什。

每學期,父母親都要為孩子的10來元學雜費而操心。張勝利很懂事,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什麼活兒都幹。他甚至把家裏人的指甲和頭發攢起來拿去賣,可那能值幾個錢?

在年初,父親把張勝利叫到了炕前,對他說;“孩子,你念不念書以後也是當農民,家裏實在是供不起了,你就別念了吧。”

張勝利哀求道:“爸爸,你就讓我把小學念完吧,我實在是太想念書了。”

父親火了,一巴掌打了過去;“這麼大了,你怎麼還這麼不懂事?”

張勝利流著眼淚說:“爸爸,你打吧,你怎麼打都行,就是書千萬千萬還讓我繼續念下去。”

早晨,父親見他掖著書包往外走,便一把奪過書包扔到灶膛裏。張勝利死命從火中搶出了書包,哭著說:“爸爸,我要讀書,我要上學!”

放學後,張勝利再也不敢把書包背回家,隻得把它寄放在姨家。

或許意識到自己快不能讀書了,他悄悄給曾經兩次到山上來過的縣政協車誌忠副主席寫了封信:

車爺爺:

您好!

您家裏今年打的糧食夠吃嗎?因為家裏窮,供不起我上學了。可我還想上學,念出書來像您一樣做個為國爭光的人!

張勝利

4月,父親病逝;沒過多久,母親改嫁。

家庭的重擔落在了張勝利的肩上,挑呀挑呀,實在是挑不動了。沒有辦法,隻好把二弟送給了外地人,把三弟和小妹妹放在啞巴六叔家寄養。

張勝利終於沒有逃脫失學的命運。他每天去幫鄰居幹點雜活兒,換口飯吃。

張勝利一失學,三年級隻剩下一個呂成山,呂成山也沒法念下去。這期間,因為家庭困難,又少了7個孩子。村小學隻能關門了。

離開了教室,不能讀書,張勝利像個木頭人似的,整天沒精打采。那天中午,在山上放羊時遇到了呂成山,兩個小夥伴說著說著又不禁淚流滿麵。

“成山,你說車爺爺收到我的信了嗎?”張勝利問。

呂成山說:“信肯定會收到的。”

“那為什麼車爺爺不來救救咱們?”

“爺爺是縣裏的大官,可能是每天太忙了,顧不上咱們。”

他們倆不知道車爺爺正為他們在到處奔波、八方呼籲;他們也不知道那個專門為改變窮孩子命運的基金會成立了。

終於,幾位大哥哥、大姐姐到山上來了,說是來搞什麼調查的。山下還傳來消息,說北京的“希望工程”要救助他們。

消息並沒有錯,1989年10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做出決定,對桃木疙瘩小學進行資助。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根據其宗旨,通過籌集資金,建立我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並決定對淶源縣桃木疙瘩村小學給予資助。

決定如下:

一、對張勝利等八名學生頒發資助就讀證,由我會負擔他們小學期間每學期的書本及雜費;

二、為張勝利等十三名學生免費提供每人一套運動服和學習用品;

三、為桃木疙瘩村小學購置部分教學設施和用具。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1989年10月

這一天,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郗傑英、辦公室主任顧曉今、淶源縣縣長、教委主任、團縣委書記,都親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參加“資助就讀證”的頒發儀式。

對於張勝利來說,這個日子將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重要的轉折點。他在失學一年之後,又重新拿起了書本。

張勝利穿著那套基金會剛剛發給的天藍色運動服,在《資助就讀證》的頒發儀式上,代表11名失學兒童發言。這之前,老師已經幫他準備好了發言稿,他也背得爛熟。但是,麵對眼前伯伯、叔叔、大哥哥、大姐姐一雙雙熱切、關懷的目光,他激動得什麼都忘了。

想了好一會,張勝利才說了句:“今天,我特別高興,特別激動,我又可以上學了。”

從這一天起,將會有越來越多像張勝利一樣因為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重新獲得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永遠不忘希望工程

徐祖林怎麼看都不像18歲:身高不到160米,瘦瘦的,清秀的臉上忽閃著一對漂亮的大眼睛,微笑時,眼裏的稚氣如放飛的小鳥。可這個“精致”的小夥子差點兒成了砍柴郎。

當年,這個窮人家的孩子哭著喊著要讀書;今天,他的胸前終於佩帶上了大學校徽。幫他圓夢的是一個又一個素不相識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