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模型試驗場隨時與前方施工現場指揮部“對話”。在試驗場內的計算機室裏,一位技術人員演示了新開發的“三峽工程大江截流計算機三維仿真係統”,然後通過電腦網絡調用了當天施工現場龍口戧堤進占、拋投料及截流水文水情資料等最新數據。

這位技術人員說:

模型試驗所得的有關資料也通過電腦網絡隨時傳到前方施工指揮部,試驗場裏的科研人員能及時根據截流施工現場出現的情況進行模型試驗,施工單位也能隨時了解模型試驗的情況,並根據模型試驗情況提出現場施工指揮方案。

當時,三峽工程已完成土石方開挖填築1億立方米,混凝土澆築312萬立方米,一期工程所有主要建設項目都已達到既定目標,工程質量滿足了設計要求,靜態投資和動態投資都控製在批準的初步設計總概算的預測範圍內。

到後來的2002年11月6日,長江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截流勝利合龍。

2005年,巍峨大壩巨龍臥波,三峽建設者以勇於創新、善於創新的膽略和智慧,取得了世人矚目的科技成果:10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成果獎,200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累計創造和使用各類專利技術700餘項,其中100多項技術成果為三峽首創,突破了世界水電工程建設中未能解決的一係列難題。

在2006年春節前夕,走在壯觀的大壩壩頂,葛洲壩集團三峽指揮部負責人,對當年大江截流中科技創新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仍記憶猶新。三峽工程技術委員會負責人總結說:

因為世界第一,所以三峽的許多難題全世界都沒有現成答案。自主創新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是三峽工程的靈魂和基礎。

在當時,截流最大水深60米,最大流量每秒11600立方米,超過了美國達勒斯工程和巴西伊泰普工程,加之河床厚達20米的淤砂層影響截流圍堰的基礎穩定,被我國水電泰鬥張光鬥先生稱為“三峽成敗的關鍵,世界最艱巨的水電工程”。

為此,全國最權威的截流專家會聚於此,經過反複計算和試驗,形成了“預平拋墊底,上遊單戧立堵、雙向進占,下遊尾隨跟進”的創新施工方案。

這個方案在世界截流施工中首次將GPS全球定位儀、無棱鏡反射全站儀等先進技術用於引導截流拋投,施工程序清晰明了,技術保障措施完善,成就了大江截流這一驚世壯舉,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踏訪十裏工區,從工程設計、施工到建設管理,人們到處可以領略到科技創新的威力與神奇。

大壩左岸,正在繁忙迎送春運船舶的五級船閘,當年是一群堅硬的花崗岩山峰。在這樣的地方開挖深達百米的峽穀,要麵對高邊坡直立牆開挖、薄壁襯砌牆澆築等眾多世界級施工技術難題。

武警水電部隊官兵與專家反複試驗上千次,成功探索出光麵爆破、預裂爆破、微差爆破等爆破新技術,並在薄壁混凝土單側滑框倒模施工工藝及設備、銅止水平麵接頭成型裝置等領域取得4項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官兵們依托這些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成功劈開18座花崗岩山頭,澆出與設計誤差不到1‰的混凝土薄壁襯砌牆,將世界最大的船閘人字閘門精確安裝就位,確保工程按期竣工並節約資金500多萬元

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三峽成為我國水電工程及相關行業科技工作者,聯合攻關和大顯身手的舞台。

全國先後有20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參與工程勘探、設計、施工和新設備、新材料等方麵的科技攻關,數以萬計的泥沙、航運、水文、地質、水工、施工、建材、金屬結構、機電設備、生態環境等學科和專業的科技人員,投身相關實驗和研究工作。僅當時,近兩年取得的各類研究成果就有2000多項。

在工程建設中,還走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陸佑楣、張超然等一批水電科技創新的傑出人才,為全國各大水電工程培養、輸送了數百名年輕有為的技術和管理專家。

入夜的三峽工地,施工單位開辦的幾所職工夜校的燈光格外引人注目。在這裏,學習和創新不再是領導和技術人員的“專利”,而是廣大職工的共同追求。正是廣大建設者的自覺參與和良好的創新氛圍,構成了三峽工程不斷創新和前進的堅實基礎。

自從三峽工程施工以來,每年都有新技術、新工藝、新專利等創新成果誕生,連續刷新了年混凝土澆築量、年安裝投產機組總容量、年機組有效利用率等多項世界紀錄,被國家三峽工程質量檢查監督組評價為“工程施工質量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同時,三峽工地還成為國際水電技術的研討基地和許多國家參觀、學習的樣板。西氣東送掀起勘探科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