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月10日,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籌備組租賃了武漢市武昌丁字橋路108號,作為創業中心的第一個孵化基地,同時正式接納第一家科技創業企業“武昌溪流電子研究所”入孵。

此後,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協助新成立的“武漢實驗新技術應用研究所”和“武漢華信電子研究所”辦理了工商稅務登記等手續,並接納他們成為第一批入孵企業。

1987年6月8日,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悄然誕生。不過當時它並沒有自己的合法身份。

1988年,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應邀參與國家火炬計劃中《企業孵化器在中國發展戰略綱要》的起草工作。此後,他們在孵化器的理論研究上一直緊跟發展,緊盯前沿,推出了許多獨具創新意識的理論研究成果。

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組織編寫了我國第一本《企業孵化器教程》,一方麵從理論和實踐上對我國高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另一方麵也為培養孵化器管理人才,促進中國企業孵化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還與中國高新區協會創業中心專業委員會、武漢大學商學院聯合,開展對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融資體係的研究,並參與編著《中國孵化器融資體係、設計與實施,金融工程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應用》一書。

1990年9月,創業中心終於有了自己的合法身份。1991年11月21日,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更名為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

自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建立以後,各省市紛紛建立自己的開發區和創業者服務中心,這些開發區和創業者服務中心已經成為我國實施“火炬”計劃的重要基地。

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發展曆程中,中心領導始終專注於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服務市場,在孵化科技企業和培育科技企業家,使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同時,積累了豐富的行業資源和中小企業孵化經驗,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自身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建立之初,服務功能非常單一,僅能提供場地、打字、通訊、工商、稅務登記等簡單服務,屬於純粹的政策性服務。

隨著各種類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國內的快速發展,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也造成了很大的競爭壓力。創業中心主任龔偉說:

麵臨著同業的同質化服務競爭的壓力,孵化器優勝劣汰將不可避免。因此,孵化器在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同時,還將麵臨“孵化”自身的創業服務品牌的問題,需要不斷培育、打造自身的創新創業服務品牌。

為了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進行了許多的相關措施。2001年,中心對原有管理模式進行全麵的企業化調整,實現了由以政策服務為主向功能服務為主的轉變,服務品質得到大幅度提升,不僅傳統的政策性服務更加有力,還建立和完善了投融資服務、谘詢服務、國際化交流以及公共關係等一係列服務功能。

2002年,創業中心以創業人社區建設為方向,引入民間資本,嚐試產權式孵化器的新模式,完成了“SBI創業街”即光穀創業街一期、二期基本建設,並全部投入使用,開辟了“投資人擁有、創業中心管理、創業者使用”的多贏格局。

後來,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逐漸形成了一支文化水平高、專業素養好、服務能力強的孵化服務管理團隊。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的發展過程中,孵化了大量科技企業,一些企業像凱迪電力、凡穀電子、三特索道、開目軟件和楚天激光等還成為行業的排頭兵。

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在國家火炬計劃的指引下,為探索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之路,銳意進取,求實創新,在中國孵化器發展曆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國史全鑒》本書編委會編團結出版社

《鄧小平與中國科學院》路甬祥主編江西教育出版社

《24年嬗變深圳成就電子之都》孫燕飆著第一財經日報

《中國的新革命》淩誌軍著新華出版社

《超導研究的溫度變遷》吳戈著《三聯生活周刊》第432期

《中南海三代領導集體與共和國科教實錄》嶽慶平等編中國經濟出版社

《中南海三代領導集體與共和國經濟實錄》王瑞璞等編中國經濟出版社

《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把中國最早辦成中國最好》趙策編寫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