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張鍥通過自己的眼睛,也深切地感受到實業界人士在海南發展事業擁有許多的有利條件。
張鍥有一位朋友,原來是安徽省一個大煤礦的礦長、省企業家協會理事長。張鍥第二次訪問海南的時候,這個朋友和他結伴同行。
當時,這個朋友拋妻別子、背井離鄉,在內地一些單位的支持下,去海南辦起了一家實業總公司。
這個總公司,從5月份領下執照到11月止,已發展成為一家擁有礦業、技術開發、高級家具、美術裝潢等六七個公司的綜合性經濟實體。
當這個朋友捧出一本本由他參與調查的海南礦業資源資料,領著張鍥去參觀他們公司興辦的各種頗具規模的實業時,張鍥簡直目瞪口呆!
張鍥後來回憶說:
當時,聯想到我在北京接觸的另一件事實:一個文化團體和港商合辦了家不大的酒店,從領執照到開業,足足花兩年工夫,不折不扣蓋了230多個公章,我不禁又感慨叢生!
海南建省初期,廖遜在海南省發展研究中心擔任廳級幹部。多年來,他一直對海南這塊熱土懷有十分深厚的感情。
後來,在海南建省時就擔任文體廳副廳長的陳克勤寫了一本有關海南建省和發展的書籍。廖遜熱情地寫文章盛讚這本書。他在文章中充滿激情地這樣寫道:
記得當年來自省外和國外的朋友,無不感到耳目一新,說“你們海南不愧是改革開放的前沿,不愧是產生新觀念新思想的地方!”
……
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數點出海南領先於全國改革的許多方麵,說明我們20年前搶占的改革製高點,仍然在握……
與此同時,廖遜還深有感觸地寫道:
在20年之後的今天,回過頭去再看許士傑同誌當年的苦口婆心、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打好基礎”、“在打基礎中前進”、“誰都可以頭腦發熱,就是我不能頭腦發熱”、“大家一定要記住,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困難大,差距大,所要付出的努力和代價大”。老人家深刻的洞察力和判斷力,令我們不能不佩服:沒有紮實的基礎,單純依靠政策優惠,確實是靠不住的……
許士傑同誌曾經作為老區委副書記,多年在海南工作,深知海南農業基礎薄弱。他沒有趕上全國解決溫飽問題之後,內地大市場的形成,更沒有趕上全國大市場拉動海南熱帶高效農業的飛躍發展。他當時最擔心的,仍然是糧食。今天我們可以告慰許老的是,海南農產品的商品率已經高達95%以上,遼闊的大陸市場不僅已經成為海南農產品的可靠銷路,而且提供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口糧和幾乎全部的飼料。隻要我們堅持“背靠大陸、麵向世界”,就不必再擔心海南的“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