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市消委會通報表彰一批在“和解消費糾紛”方麵表現突出的企業,劉飛秘書長與第二批15家企業簽署創建“和解示範企業”協議。

市工商局袁作新副局長出席會議並作了重要講話。這標誌著我市消費維權體係建設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原來,隨著消費市場的繁榮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消費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呈現出消費糾紛數量不斷增多、領域不斷擴大、爭議日趨複雜和消費者維權需求日益廣泛等特點。

消費者投訴逐漸成為社會熱點問題,傳統的消費糾紛解決模式麵臨著成本高、效率低、資源不足等問題,迫切需要創新工作機製,構建消費維權新體係。

在此背景下,深圳市消委會在總結消費維權“進企業、進社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提出了消費糾紛“和解在先”的新理念。

2007年11月,深圳市消委會倡議開展創建“消費爭議和解示範企業”活動。這項活動實現了政府、企業、消費者之間的“多贏”格局。

據統計,首批的20家“和解示範企業”從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共“和解”市消委會轉辦的消費者投訴件1220宗,處理率100%,解決成功率986%。

深圳市工商局袁作新副局長在講話中指出,這些來,市工商局、市消委會不斷創新和發展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機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消費維權體係:

一是全市消費者投訴、谘詢電話由12315統一接聽登記,實現了消費者投訴“一口進、分轉辦、暢順渠道、就近便民”;

二是在全市各大商場、超市、專業市場、餐飲、通信、銀行、裝飾、維修、旅遊、快遞等領域建立了消費者權益服務站,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市的消費糾紛處理網絡;

三是與17家政府職能部門和13家行業協會建立了消費糾紛聯合解決機製;

四是組建了消費維權義務監督員、律師誌願團、汽車維權專家小組等專業隊伍,使專家市民成為消費維權的有生力量;

五是與香港、澳門以及內地各大中城市建立了跨區域合作維權合作機製。

這五個方麵的機製,逐步形成了一個由全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全方位消費維權體係,實現了天天“3·15”。其中,創建“消費爭議和解示範企業”活動是推進消費維權體係建設的一項重要創新性舉措。

消費維權,事關國民經濟,事關民生百計。“消費爭議和解示範企業”都是深圳市優秀的品牌企業。

深圳市消委會希望首批和第二批示範企業要做到下麵六條:

一是著眼於“以人為本”,進一步優化流程、完善製度,在細節上運用“情”、“理”、“法”方式,相互配合解決疑難投訴,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

二是要加強統計和分析,分級、分類統計消費者反映比較集中的熱點問題,針對性進行研究解決,提高消費糾紛解決的實效。

三是要規範管理,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機製,特別是對示範企業的標準、職責、工作任務和監督機製等都要明確規定並切實落實。

四是要加強聯係,深入合作,在“和解示範企業”廣泛開展消費教育、消費谘詢、消費調查等活動,進一步發揮在消費維權體係建設中的作用。

五是要加強業務培訓,建立製度化、常態化的學習培訓和考核製度,提高消費糾紛和解的能力和水平;

六是要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對示範企業進行宣傳,樹立品牌,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到創建活動中來,實現“以和解促和諧,以和諧促發展”的目標。

深圳歲寶百貨代表發言說,為積極響應市消委會的創建“消費爭議和解示範企業”活動,他們公司對消費爭議和解機製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大膽的創新,探索出了“提前熱身”和解法、“真誠感化”和解法、“多方增援”和解法等工作方法,並率先推出歲寶百貨“先行賠付”製度,設立爭議和解“誠信基金”,使消費糾紛得以快速的解決,同時為企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和社會信譽。

“消費爭議和解示範企業”活動,得到了深圳市廣大企業的積極響應,各家示範企業不斷強化社會責任,積極處理消費者投訴,主動和解消費糾紛,實現了“有責投訴不出門”,在全市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企業界發出責任宣言

2009年3月13日上午,“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係列活動大幕正式拉開。

由國家工商總局消費者權益保護局、中國消費者協會、中國消費者報社共同主辦的“講誠信,擴消費,促發展”高層研討會暨企業誠信宣言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

在研討會上,來自國家工商總局、中國消費者協會、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等部門的有關負責人,以及經濟學、法學專家和一些知名企業的代表共聚一堂,共議誠信消費。

參加會議的人一致認為,中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事業任重道遠,企業的誠信建設與道德自律是市場經濟完善發展的重大課題。

麵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麵對擴內需、促消費、保民生、促發展的要求,加強誠信建設,是全社會包括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新聞媒體、企業以及消費者共同的責任和義務。

在研討會上,來自一汽集團、中糧集團、海爾集團和頤壽園等多家企業的代表,還在現場聯名簽署了《講誠信,擴消費,促發展,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宣言》。

下麵是宣言全文:

“誠者,天之道也;誠者,人之道也。”我們深知:誠信,是企業的立足之本,發展之基。隻有用100%的真誠,努力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才能有效提振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有效應對國際金融海嘯帶來的嚴峻挑戰!

因此,站在2009年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時空節點,我們向全社會發出“講誠信,擴消費,促發展,努力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莊嚴承諾:

我們將時刻牢記莊嚴的囑托:企業要勇於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努力加快企業誠信建設,努力構建企業道德自律的體製機製。

我們將更加珍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加強責任意識,切實承擔起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的神聖使命,為消費者提供品質優良的產品和服務。

我們將遵循誠實信用、以人為本的宗旨,嚴格依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切實履行經營者的法定義務,自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我們將嚴守企業的社會責任,努力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努力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自覺引導消費者科學合理消費。

我們將銘記“消費者興則企業興,企業興則國家興”的至理,用誠信取信於消費者,用精良的產品和出色的服務提振消費者信心,為擴消費、促發展多做紮紮實實的工作。

信以立誌,信以守身,信以處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誠。我們用誠信打造品牌,靠誠信實現永續發展。言出必行,歡迎監督。

這次研討會,為進一步強化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堅定廣大消費者的消費信心,營造和諧放心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者科學合理消費,推動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起到了協調作用。

三、企業行動

●海爾商用空調部立即派出專業設計及安裝人員上門服務,對原設計進行整修,直到用戶完全滿意。

●三元集團領導說:“我們一直堅持自建牧場的發展模式,80%以上的奶源來自自己的牧場。”

●國大經理於樹中說:“金杯、銀杯,不如消費者的口碑。一模一樣的商品,從36524買的,給顧客的心理感受是放心,是品質。”

● 企業行動海爾集團真誠到永遠

1994年,夏天《青島晚報》發了一則報道,譴責本市一名出租司機把顧客買的海爾空調器拉跑了。

海爾公司知道了這個消息後,給這位顧客送去了一台空調器。

這條消息再次成為新聞,社會輿論一致讚譽海爾助人為樂,但是,海爾人認為:

這件事真正的責任還在企業身上,如果我們把空調器直接送到顧客家裏,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

由此,海爾公司醞釀推出了無搬動服務。服務是向用戶買產品售後服務環節不能產生利潤,卻要求企業較大的資金、人力和物力投入,因此有不少企業把售後服務視為負擔,多數是借用別人的網絡代理服務。

海爾公司投資建立了自己的維修服務體係。因為他們擔心如果依靠別人的網絡,很難達到海爾的質量與服務要求。更要緊的是,海爾會因此失去與用戶溝通、了解需求信息的重要渠道。

海爾認為營銷的本質不是賣,而是買,是海爾花錢向用戶購買信息。當把服務視為企業發展戰略的一個關鍵環節時,這種服務便成為一種自覺、一種主動和有意識的行為。因為市場永遠在變,如果隻是滿足顯現出來的需求,隻能是跟在市場後麵;如果能去尋找潛在的需求,就成為市場的導向。

洗衣機銷售淡季在每年的5月至8月。為什麼夏季衣服換得勤,買洗衣機的反而少?客戶反映,不是夏天不需要洗衣機,而是因為市場上的洗衣機容量都大,一般是5公斤左右的,夏天衣物少,用起來不方便。為此,海爾開發了15公斤小型洗衣機,不僅在國內淡季市場大受歡迎,還大量出口。

四川一位顧客反映海爾洗衣機質量不好,出水口經常被堵住。經過了解,原因是他經常用洗衣機洗紅薯。技術人員得到這個信息認為太荒唐了,洗衣機怎麼可以用來洗紅薯呢?

但是,海爾認為,這是一條非常寶貴的信息,說明顧客有了這個需求。後來,海爾就推出了一種既可以洗衣服又可以洗紅薯、洗土豆的洗衣機。

還有一樁被業界人士稱頌為“用戶小小遺憾,引發空調器服務革命”的故事。

有位室內裝潢設計師,在進行裝修時,專門選擇了海爾風管式家庭中央空調,並根據經驗預留了兩個出風口。實際裝空調時,才發現空調出風口與預留位置有一定差異,裝修留下小小遺憾。

這個消息輾轉傳至海爾商用空調部,他們當即派出專業設計及安裝人員上門服務,對原設計進行整修,直到用戶完全滿意。

事後不久,海爾集團便舉行新聞發布會,繼開辦中央空調用戶學校後,又推出空調專業設計師服務模式。這些舉動不僅使海爾贏得了用戶的信賴,更使他們贏得更大的市場。

用機製保障真誠持久從“顧客永遠都是對的”到“用戶打一個電話,剩下的由海爾來做”,從“真誠到永遠”到“國際星級服務一條龍”,海爾的理念在延伸。

沒有哪個企業不明白誠信對於立企、興企的重要性,但在具體實踐中差異卻很大。企業能不能在理念、模式和機製上保障並發展自己的誠信呢?海爾有一個很著名的廣告語,叫作“真誠到永遠”。

海爾總裁張瑞敏解釋說:一個企業要永續經營,首先要得到社會的承認、用戶的承認。企業對用戶真誠到永遠,才有用戶、社會對企業的回報,才能保證企業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