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這份《倡議書》在金鄉鎮引起強烈的反響,許多人看完倡議書以後,都深受觸動。

據金鄉供銷社書店經理介紹,《倡議書》貼出後的幾天時間裏,店裏一些政治、哲學、文學、藝術等好書就變得十分暢銷,有的書一拆包就賣光。

這個經理指著擱在角落裏的幾十本武打書說:“這類書反被群眾冷落了。”

掃黃運動徹底改變溫州麵貌

1991年5月14日16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風塵仆仆專程從溫州趕到金鄉視察。李瑞環一行人登上獅山,來到浙江省第一個有線電視站,即金鄉有線電視站。

李瑞環懷著極大的興趣問電視站站長鄭光森:“能播幾個頻道?有多少戶能看到有線電視?”

當李瑞環聽到鄭光森說居民能看上8個頻道的節目,已開通了3500多戶有線電視時,李瑞環十分高興,連聲稱讚說:“好!好!這條路走得好”。

1991年年初,大規模“掃黃”鬥爭過去以後,金鄉這個擁有25萬多人口的古鎮一下子變得冷靜蕭條了,生意也清淡了,金鄉鎮委,鎮政府認為:這不是“掃黃”的目的。

於是,如何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鞏固“掃黃”成果就成為金鄉鎮委、鎮政府急需解決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的第一個春節剛過,溫州市廣播電視局局長王增振和蒼南縣廣播電視局局長溫懷智就趕到金鄉,他們與鎮委、鎮政府領導一起商量如何豐富金鄉人民的文化生活這個問題。

王增振和溫懷智都認為:辦文化中心固然需要,但文化中心隻能集中在一個地方,有線電視卻可以深入到每個家庭。它不僅是黨和政府的宣傳工具,喉舌,還是傳遞各種信息和文化娛樂的工具。完全符合國務院提出“一手抓掃黃,一手抓繁榮”的方針。金鄉鎮委、鎮政府的領導都很讚同這個觀點。

幾位領導經過商量,當即決定:集中資金,集中力量,先創辦有線電視。溫州市廣播電視局撥出5萬元資金支援金鄉鎮創辦有線電視站。

政府決定創辦有線電視站的消息很快就在金鄉鎮傳播開來,金鄉的人們都深受鼓舞,他們都十分激動地說:“政府為我們辦實事來了,我們一定要支持。”

很快,全鎮就集資864萬元,用於創辦有線電視站。

3月中旬,經有關部門批準,金鄉有線電視站破土動工了。它是東海之濱第一個有線電視站。一期工程隻用了43天時間就完成了。

1991年元旦,是金鄉人們的大喜日子,金鄉有線電視正式開始開通了。

當天,許多人都買來鞭炮,既是在歡慶元旦,更重要的是慶賀有線電視的正式開通。

從這一天開始,金鄉鎮的人民每天都可以看到中央電視台一套、二套和浙江、雲南、貴州、新疆、溫州、平陽等8個電視台的精彩節目,他們的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有線電視開通後,金鄉鎮的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賭博,打架的人少了,再也沒有人挖空心思去尋找海外片和黃色錄像帶了,“黃貨”在金鄉鎮失去了市場。全鎮800多台家庭錄像機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許多人幹脆把價值昂貴的錄像機減價處理,有的幹脆送給了外地的親朋好友。

夜幕降臨,金鄉鎮獅山園中傳出陣陣弦歌聲。這是金山鎮戲劇協會正在趕排京劇《秦香蓮》。一個記者曾經來到金山鎮采訪,並且觀看了金山鎮戲劇協會的京劇演出。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1988年初,金鄉“黃貨”泛濫之際,戲劇協會想舉辦一個京劇培訓班,卻無一人報名。“掃黃”後,他們又舉辦了培訓班,想不到人滿為患,結果擇優招收了18名青年學員,隨後一批健康向上的傳統戲劇、陸續出現在金鄉的舞台上。

協會裏有一位姓張的青年,過去因為“嗜黃”,身心受害,整天遊手好閑。進了戲劇培訓班,他每天晚上到山上排練,走上了正道。

金鄉鎮這個昔日“製黃”、“販黃”的發源地,已經以嶄新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麵前。

大“掃黃”之後,金鄉在變,其他地方也在變。溫州文化市場,早已變得煥然一新。在溫州文化市場,再也看不到“文化垃圾”的蹤跡。

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大掃黃》餘任編團結出版社

《中國大掃黃》張秀平編群眾出版社

《鐵血警魂》周力軍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共和國要事珍聞》鄭毅李冬梅李夢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

《中國大決策紀實》黃也平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

《中南海三代領導集體與共和國政法實錄》嚴書翰主編解放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