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果說,從2004年始,江蘇省6大文化集團的改革,主要以轉企改製、整合資源、培育主體為重點。

在2007年,江蘇的改革開始向縱深推進。

通過股份製改造、跨地區兼並重組、籌備上市等,加速向現代企業轉型,一些集團開始扮演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角色。

1993年1月,原山東濟寧抗生素廠,改製為山東魯抗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省醫藥行業首家大型股份製企業。此後,山東魯抗公司改革不停步,公司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內部管理,不斷深化改革。

首先轉變“官”念,理順公司內部管理體製。公司取消了幹部與工人界限的劃分,隻有管理人員與員工之別。

同時,本著精簡、效能的原則,調整管理機構,把10多個科室改為8個部一室,麵向市場,設立生產技術部、企業管理部、技術開發部、經營部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公司還建立了激勵約束機製。通過三項製度改革,形成了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工資有高有低,“升遷看能力,報酬憑貢獻,上崗須競爭”的有序管理。

在工資分配製度上,賦予各單位負責人對員工工資收入決定權,較好地解決了大鍋飯問題。

在技術攻關、質量管理上,實行責任製,嚴格獎罰,改變過去有獎無罰的狀況,促使國家質量金獎產品魯抗牌注射用青黴素鈉原料及粉針,被評為山東名牌產品。

公司內部推行了以利潤為中心的經濟承包,對固定資產、流動資金,實行有償使用。超額占用流動資金,需向公司交納利息,從而使各單位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此外,公司進行企社分離,卸下了辦社會的包袱。1993年8月,原濟寧抗生素廠改製後,未折價入股的非經營性單位,從生產主體中剝離了出來,成立了三葉開發公司,由實業公司、生活服務公司、房地產公司、物資回收公司、環衛公司、職工醫院、幼兒園等後勤服務性單位組成。

三葉開發公司成立以來,既保證了後勤服務,又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企社分離,減輕了公司辦社會的壓力,增加了生產經營上的動力。

河海公司改組為股份製

1993年,江蘇河海公司在原射陽縣航運公司基礎上,改組成為股份製企業。

隨著水運市場全麵開放,船舶運力猛增,運價大幅下跌,給水運市場帶來巨大的衝擊。

雖然已改製為股份製企業,但實際上還是集體持大股占792%和職工相對平均持股,職工吃“大鍋飯”現象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時間,企業陷入了嚴重虧損的困境,麵臨極大的生存危機。

2000年3月,改革的大潮,把陳仁友推上了江蘇河海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的位置。麵對嚴峻的水運市場和困境中的企業,陳仁友一班人清楚認識到,要使企業煥發生機,必須首先要找準企業的“症結”所在。

公司產權不明晰,是製約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隻有走“國退民進”的產權改革之路,才能使企業在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

為此,公司在縣委、政府和交通局等相關領導的指導下,從細化產權入手,大刀闊斧地對企業進行了改製。

首先對水上船隊進行了“產權明晰到船頭,風險落實到人頭”的切塊改製,將公司300多艘輪駁船,全部轉售給職工,讓職工的風險和利益結合在一起,有效地激發了職工的經營意識和競爭意識。

接著,又對公司進行了股權流轉,強化了管理者的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競爭主體和獨立法人實體。

同時,進一步加大了內部配套改革力度。通過機關管理人員的精簡,駐外人員工資費用與營銷實績掛鉤考核,使機關管理人員得到了優化,企業活力得到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