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葡萄大王熱心助人脫貧

2004年8月16日,在第三屆中國優質葡萄擂台賽上,山東省平度市大澤山農科園藝場場長昌雲軍培育的3個品種,參加了5個項目的角逐,在全部19個獎項中,獨獲5個獎項,尤其是100%的中獎率,據說在全國的比賽中絕無僅有。

提起昌雲軍,知道他的人自然而然地會想起葡萄,他在葡萄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範、繁育、推廣方麵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如今已小有成就。

1984年,昌雲軍創辦了農科園藝場,主要從事果樹、葡萄生產和新品種的引進、試驗工作。他是一個辛勤的園丁,頂烈日、冒風雨,將全部精力灑在那裏。

1992年,昌雲軍的農科園藝場被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定為試驗基地;後來又連續被評為先進試驗基地、中國林果苗木行業AAA信用企業,目前與日本、美國、韓國有著密切的業務往來。

據不完全統計:昌雲軍農科園藝場18年來累計銷售苗木2000多萬株,發展葡萄種植戶8萬多戶,當地農戶受益麵高達98%以上,取得經濟效益108億元。企業成功的奧秘在哪裏?是“公司+農戶”的經營理念,使該園藝場鍛鑄新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產業化新鏈條,走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能否處理好公司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係,如何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實現農產品高產高效,是“公司+農戶”模式能否運行的關鍵。在這一點上,昌雲軍放眼長遠,“傷農的事一件不幹、坑農的錢一分不賺”,絕不“傷農”、“坑農”。

昌雲軍按市場規律辦事,幫助果農銷售產品,確定果農滿意的銷售價格,保證讓農戶的每畝葡萄收入在千元以上。那些為他育苗的果農,每戶每年僅育苗收入就超過萬元。利益共享已成為平度市大澤山農科園藝場與果農之間緊密相連的紐帶。

作為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在全國唯一的葡萄基地,昌雲軍深知責任重大,他努力學習,拚命工作。幾年來,共在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葡萄論文60餘篇,並撰寫了《美國紅提葡萄栽培圖冊》、《葡萄新品種新技術》、《中國大澤山葡萄》、《葡萄大王昌雲軍》等專著,參與編寫了《果樹新優品種推介》一書。來源於基層的生產經驗,他寫的書通俗易懂,實用性強,容易掌握。《美國紅提葡萄栽培圖冊》和《葡萄新品種新技術》被列為全國“星火計劃”培訓叢書。他出的書大都免費送給了果農。

2001年7月5日,是昌雲軍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通過10餘年努力選育的3個極早熟葡萄新品種農科一號、農科二號和農科三號通過專家鑒定。10餘年的努力得到了專家的認可和讚同。

幾年的辛苦耕耘,結出了累累碩果,昌雲軍和他的農科園藝場逐步發展壯大,成為葡萄種植的知名企業,並受到黨和政府的表彰。昌雲軍先後被評為青島市農村優秀專業人才、山東省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和山東省十大科技能人,受到時任青島市委書記張惠來和市長杜世成的接見。昌雲軍的農科園藝場也被評為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先進基地、全國苗木行業信用企業。

2003年11月,中國科協組織“全國百名科技大王進阜新活動”,昌雲軍捐贈4萬元的葡萄苗,支持當地農民盡快在經濟上轉型,並對當地的果農進行了專業培訓。由於成就突出,被阜新市委、市人民政府聘為農業科技顧問。昌雲軍也受到中國科協的表彰。

2004年,正值鄧小平誕辰百周年之際,中國科協在鄧小平的故鄉四川廣安舉辦“全國百名科技大王進廣安”活動,昌雲軍作為全國唯一的葡萄大王參加了這項活動。捐獻了價值10萬元的葡萄苗,幫助廣安人民脫貧致富。

爭做星火計劃的火炬手

魏建芳是林州市人大代表,林州市合澗鎮北小莊村黨支部書記,安陽市、林州市十佳農民標兵中的“科技致富標兵”,被評為星火計劃帶頭人。

在魏建芳的追求中,他要力爭做一個“星火計劃”的火炬手,帶領人民群眾在星光大道上不斷前進。

時年42歲的魏建芳,出生於北小莊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由於兄弟姐妹7個,他排行老大,以致在那個貧窮的年代裏,便過早地飽嚐了生活的艱辛和困苦。上初中時他就在心底發誓,長大後一定要學一身本領,讓家裏結束貧窮,讓父母和兄弟姐妹們過上好日子。

為實現夙願,20世紀80年代初,他在高中畢業第一次高考失利後,便毅然放棄複讀,加入“十萬大軍出太行”之列。

在這期間,魏建芳除堅持刻苦學習建築知識外,還從書店買來許多農村實用養殖技術書籍進行自學。之後他憑借從打工經曆和書本中學到的建築知識,又通過四處借貸資金,組建了自己的施工隊伍,承攬了晉城礦務局的工程項目。

由於管理得法,所建工程項項達標,很快便在晉城市建築市場站穩了腳跟,實現了脫貧致富,並積累了相當一筆資金。

在後來,魏建芳知道了國家鼓勵用短、平、快科技項目促進地方經濟振興的指示精神後,就愈來愈強烈地萌發了回家鄉開展規模養殖的念頭。他多次前往東北、江南一帶考察,經過周密調查和思考後,毅然決定利用家鄉山多坡廣的自然條件,進行梅花鹿規模養殖。

此言一出,不僅全家人反對,而且村裏也像炸了鍋似地議論紛紛,不少人說他簡直是異想天開,嘲諷他不把掙的幾個錢抖落光不會回頭!

但是,已飽讀科技書刊、對國家鼓勵支持短、平、快科技項目堅信不移、對養殖梅花鹿成竹在胸的魏建芳,並未理會這些冷嘲熱諷,而是在征得村裏同意和支持後,先行在村西紅旗渠第一幹渠西岸之上規劃了50畝山坡,投入40餘萬元資金,按照書刊上介紹的方式,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建起了養殖場。

養殖場建起來之後,魏建芳馬上投資70餘萬元從東北雙陽縣引進了80頭梅花鹿,開始了特種養殖,

為盡快熟悉梅花鹿的生活、飲食習性,魏建芳在最初的那幾年中很少睡過一個囫圇覺,經常在圈房一蹲就是半天,晚上不知起來多少次進行觀察,並根據書刊上介紹的飼養、管理方法和經驗,很快熟悉了梅花鹿飼養技術,逐步實施了規模發展,飼養量達到了150餘頭。

為便於管理,他又投資1萬多元購來電腦,將每頭鹿的詳細資訊輸入程序,鼠標一點,所有情況便可一目了然。

為增加品種,他又相繼從吉林引進了具有成熟早、抗病力強、適應性強的多種優良品種。

為提高梅花鹿養殖附加值,拉長產業鏈條,魏建芳四出求賢,尋求技術支持,經熟人介紹,得到山西省醫藥研究所的大力支持,相繼開發了鹿茸片、鹿骨酒、鹿血膏等30餘個鹿營養保健產品。

由於品質好,深受用戶好品,很快銷往全國各地,經濟效益大為提高,每年銷售收入達40多萬元。

魏建芳在飼養梅花鹿取得成功經驗,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後,經有關部門推廣和新聞媒體報道,引來了不少參觀學習者和要求參與養殖者。

本村郭鳳芝、安陽縣水冶鎮蔡明信、林州市茶店鄉郭學清等10多個養殖戶在他的支持和幫助下,很快建成了梅花鹿養殖場,並逐步由少到多,形成了規模。

魏建芳在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以後,相繼拿出1萬餘元資金,支持村裏發展公益事業,幫助特困戶群眾度過生活難關,深受群眾好評。

2003年5月,魏建芳在全村黨員、幹部、群眾的大力推舉和鎮黨委的支持下,走馬上任北小莊村的黨支部書記。

雖然重任在肩,但麵對的卻是村委財務賬上的現金餘額不足100元這樣的“家”底,魏建芳在先後拿出6000多元錢支持村裏抗擊“非典”的同時,多次召集班子成員認真分析村情,帶領大夥兒一次次前往位於村西紅旗渠一幹渠西岸之上的8000畝荒山中思謀對策,並一有空就深入到村裏,向老黨員、老幹部征詢發展大計。

他集思廣益,將發展思路確立為“招商引資走活工業棋局,優質服務大上外建工隊,生態養殖實現跨越發展”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