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火箭發控台操作手迅速為火箭控製係統加電。
北京時間13日0時02分,現場指揮員發出命令:
點火!起飛!
山穀中爆發出震天巨響,伴隨著地動山搖的巨大轟鳴聲,“長征3號甲”運載火箭底部同時噴射出桔紅色的火焰。頃刻,火箭和衛星在火焰的托舉下拔地而起,刺破雲霧,扶搖直上九霄。
大約10秒鍾後,火箭由上升而改為向東南方向飛行,呼嘯聲也漸漸遠去,直至消失在遙遠而深邃的太空。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全新的現代化指揮控製大廳內,“發現目標”、“跟蹤正常”等來自各個測量站點和“遠望號”測量船的信息正不斷送來。
顯示屏上,上百個顯示裝置再現著火箭的飛行軌跡,高度、速度、位置、火箭各係統工作狀態盡收眼底。側邊的一個屏幕上,正顯示著火箭飛行的實時動畫。
火箭飛行大約24分鍾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了消息:
星箭分離!
衛星起旋!
隨後,“中星22號A”衛星準確入軌。
衛星精確入軌的消息一傳出,指揮控製大廳內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為此次發射辛苦工作一個多月的科技人員激情相擁,他們臉上終於露出酣暢的微笑。
從立項到成功發射,研製人員已經為之拚搏了多年,如今,發射圓滿成功,衛星準確入軌,所有的研製發射人員怎能不激動。
衛星雖然已經升天了,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因為“中星22號A”星的設計工作壽命為8年,也就是說,它還要在天空運行8年,才算圓滿完成自己的任務。科研人員默默祝福這顆中國通信衛星。
根據計劃,在隨後的5年,中國航天將步入高密度發射期,僅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就將完成30多顆國內外衛星的發射任務,相當於過去30多年發射衛星量的總和。
而作為中國航天未來五年繁重發射任務的揭幕之舉,“中星22號A”通信衛星的發射,其意義自是非同尋常,它很好地完成了這個開幕式,為它的“弟弟妹妹”們,做了很好的鋪墊。
東方紅四號平台立項
1999年,我國“東方紅4號”大型通信衛星平台立項論證工作開始。經科學家們的多次商討論證,“東方紅4號”大型通信衛星平台正式立項。
2000年3月,37歲的周誌成走馬上任,開始擔任我國“東四大平台”總設計師,從而成為了當時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最年輕的總師。
周誌成1963年6月22日生於北京平穀,1984年從成都科技大學考入清華大學工程力學係攻讀碩士學位。1987年畢業後便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工作。從此,他與中國衛星事業打上了交道。
1984年,“東方紅2號”發射成功,開辟了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的新時代。從1988年至1990年,中國成功發射了3顆“東方紅2號甲”實用通信廣播衛星,這些衛星為國內多家用戶提供通信、廣播和數據傳輸等業務,使中國衛星通信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97年5月,中國又成功發射了“東方紅3號”通信廣播衛星。正當大家為中國通信事業歡呼的時候,周誌成卻想得更遠。他常常注視茫茫太空,發出感歎,中國的通信衛星已經發射了這麼多顆了,但是中國的通信衛星卻從沒有走出過國門。
相反,倒是休斯、勞拉等外國公司在中國市場“掘金”,這些外國通信衛星巨頭們個個賺得是盆滿缽滿。
讓中國製造的衛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中國幾代航天人夙興夜寐的曆史使命,也成為周誌成人生的理想與目標。
1993年,還是青年骨幹的周誌成曾被派往美國休斯公司,擔任亞太公司采購的“亞太1號”通信衛星監造代表。當時的中國航天業還不太景氣,境外公司開出的誘人薪金難免讓人動心,可周誌成卻始終保持著清醒和堅定。
周誌成心裏一直憋著一口氣:“如果衛星全要靠進口,我們的衛星製造公司還幹什麼?我們去掙那點兒錢又有什麼意思?”麵對亞太公司總裁,他毫不掩飾說出了心中的話。他說:
我希望為您的公司做一顆中國造的星,我希望中國製造的衛星能夠出口!
後來,周誌成毫不猶豫地回到了中國,開始為中國能夠出口自己的衛星建言獻策,他積極呼籲在建立中國新一代的大型衛星平台。
1999年,中國成功實現了“東方紅4號”大型通信衛星平台的立項。第二年,周誌成成為“東四大平台”總設計師。從此,在周誌成的領導下,中國的衛星開始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創造東方紅四號大平台
2000年3月,周誌成走馬上任“東4平台”的總設計師。上任以後,在感到自己充滿動力的同時,還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在國外,衛星的輸出功率從1到2千瓦提升到1萬瓦,衛星壽命從8年到15年,一般需要走10幾年、5個回合,就像盤山公路,需要長期的研發儲備,是一項逐漸改良和完善的係統工程。
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卻麵臨著要從“東方紅3號”平台的1700瓦輸出功率、200公斤有效載荷重量、8年設計壽命,攜帶24路通信轉發器,直接跨越到1萬瓦輸出功率,600到800公斤有效載荷重量、15年設計壽命,攜帶52路轉發器的全新衛星技術。
要想實現與國際知名的衛星公司同台競技,“東方紅4號”平台研製成了中國通信衛星事業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