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大典背後

●副總理田紀雲說:“我們這麼個大國總得搞一些轎車,自己總得搞一些王牌。”

●營長李蘇說:“我們作戰部隊更要發憤訓練,精練技術,迎接自己的裝備。”

●日本朋友田中真由美來信說“一麵看電視,一麵聽英語直播,真是妙極了!”

● 大典背後鄧小平乘紅旗轎車閱兵

1984年10月1日10時,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5周年規模宏大的閱兵式上,鄧小平和國慶首都閱兵總指揮秦基偉,分別乘坐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CA770JY新型檢閱車,檢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二炮等諸兵種的強大陣容,大振了軍威、國威。

鄧小平和秦基偉分別乘坐的紅旗CA770JY型檢閱車車身設計吸取了克萊斯勒、林肯、凱迪拉克等三種美國大型轎車的優點,整體莊嚴大方,為35周年國慶大典增添了一分新的亮點。

這兩輛檢閱車是中央為迎接建國35周年於國慶的前一年就向有關部門下達的重要任務,受領這項任務的是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

當時,長春一汽的轎車生產正處於停步狀態,因為一汽的品牌紅旗轎車在1981年的《人民日報》中登出了“紅旗高級轎車因耗油較高,從今年6月份停止生產”的節油指令後,一汽廠便將生產橋車的一切機器迅速轉產生產CA630旅行客車。

在責令停止生產橋車期間,紅旗的生產者們不斷向上級主管部門和國家領導人反映,希望早日恢複紅旗轎車的生產。在艱難企盼中,一汽人看到希望:紅旗停產後,國家進口了幾台防彈車,供黨和國家領導人使用,可用過之後才知道,國外防彈車的防護性和舒適性,並不比國產的紅旗CA772好多少。

1983年初,中央警衛局負責人到一汽傳達中央領導還想乘坐“紅旗防彈車”的指示。同年9月底,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根據總書記胡耀邦的指示,向一汽人下達了“1984年國慶節前,生產一批紅旗閱兵車”的任務。

10月22日,田紀雲又在國務院主持召開了生產活動篷檢閱車和“紅旗”轎車改造彙報會。在聽取中汽公司陳祖濤關於生產檢閱車的安排和“紅旗”進行改造的設想後,田紀雲作了重要指示,他說:

活動篷檢閱車可以立即動手搞,先了解哪個國家的活動機構好,可進口10套裝車試試,如果好的話再進口一些。“紅旗”車改造和研製第二代“紅旗”這個路子我是讚成的。

我們這麼個大國總得搞一些轎車,自己總得搞一些王牌,“紅旗”牌子不能丟,但質量要提高。

12月2日,中汽公司向一汽正式下達了“紅旗”檢閱車生產任務。第二天,中央警衛局傳達了中辦副主任楊德中對紅旗活動篷檢閱車結構的具體意見,要求按奔馳600的活動篷結構生產。僅後部改為活動篷,而駕駛室頂部仍保留原來硬頂;要增設閱兵用的車載擴音機;加裝自動調節高度的腳踏墊。並且要求:1984年10月1日前,要提供至少兩輛防彈型活動敞篷檢閱車,為鄧小平檢閱三軍乘用。

此前,一汽轎車廠曾生產過13輛“紅旗”檢閱車,但像中央要求的這種自動升降活動篷式檢閱車還是第一次。這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政治任務,是為“紅旗”轎車恢複名譽,為“紅旗”爭光的攻堅戰。

一汽轎車廠黨委提出了“萬無一失,確保中央用車”的口號。轎車廠在範恒光廠長的領導下,成立了檢閱車領導小組,由總工程師趙靜岩任組長,副廠長呂福源、崔洪鬆任副組長,統一協調、指揮設計、試製、試驗、生產、質量、進度全方位的工作。組建專用車車間,任命經驗豐富、技藝高超的王明山為主任。從全廠抽調鈑金、電氣焊、縫紉、內飾、電工、汽車調整各工種的精兵強將組成了40餘人的精幹隊伍,形成封閉和試製生產陣地。對設計人員進行分工,將主要項目落實專人,明確職責。組織國外訂貨,組建“紅旗”采購小組赴美,采購防彈布及改造“紅旗”用總成、零部件,並訂購活動篷結構兩套。同時向英國史密斯液壓件廠訂購活動篷動力裝置。

由於時間緊迫,考慮到依靠國外的可靠性不大,因此還確定了“麵向群眾,立足國內,爭取外援”的方針。

在設計原則、組織措施、人員分工都確定後,采取“各自為戰,分進合擊”的戰術,各條戰線都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

製造現代化的紅旗檢閱車有三大難關:一是要采用特殊材料達到防彈性能;二是要采用最嚴密的設計使自動活動頂篷在縮放時不影響轎車的整體形象;三是要保證升降腳踏板能自動平穩迅速升降。

當時,一些材料製造技術隻有美國有,要得到這種技術很困難,為此,一汽決定用18萬美元向美國友升公司訂了兩套全結構活動篷,但裝車試驗後卻發現,技術指標達不到要求,沒有參考和使用價值。

此時已是1984年的5月上旬,如再向美國谘詢,一是時間倉促,根本來不及,二是外商趁機抬價,僅谘詢費一項就要兩萬美元。

依靠外援的希望一個個落空,隻有堅定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搞獨創設計。這項任務交給了助理工程師董儀卿。董儀卿搬進廠內,以廠為家,日以繼夜地設計構思,繪製草圖,半個月內就完成了100多張圖紙。

車間主任王明山主動配合試製,並將最好的鈑金工王景堯師傅抽出配合董儀卿組成了三結合突擊小組。他們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失敗、再試驗,直到成功。當試驗4次都失敗時,副廠長赫世躍召開現場會,總結經驗,以利再戰,終於試驗成功。

經過250個日日夜夜之後,終於在1984年8月20日裝配結束,按預定計劃進行路試後,於8月25日正式完成兩台CA770JY檢閱車的任務。

國慶節前夕,當兩輛嶄新的紅旗敞篷檢閱車發往北京時,人們高興極了。他們派出最好的專業技術人員,在北京南苑機場連續三天進行道路試驗。

國慶節的前一天,即9月30日20時,紅旗檢閱車以雄偉的英姿開進了中南海。

第二天10時5分,鄧小平在雄壯的軍樂聲中走下天安門城樓,由閱兵式總指揮、北京軍區司令員秦基偉陪同,乘坐牌號“A01-3430”紅旗CA770JY敞篷防彈檢閱車檢閱陸、海、空三軍將士。

此時此刻,所有的鏡頭都對準了這位世紀偉人和他乘坐的紅旗檢閱車。紅旗車載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徐徐駛過長安街。

同誌們好!

首長好!

歡呼聲隨著檢閱車所到之處此起彼伏。戰略導彈方隊首次亮相

1984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35周年閱兵式上,我第二炮兵部隊三種型號的導彈組成的受閱方隊,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戰略導彈的現代化建設成就和作戰實力,當鐵流滾滾駛過天安門的時刻,國人振奮,世界矚目。

在受閱的長長的方隊裏,導彈方隊鑲嵌其間:既有陸軍機動靈活的反坦克導彈,又有海軍水下防禦的潛地導彈、騎鯨蹈海的反艦導彈,更有屹立在崇山峻嶺的岸防導彈和空軍直刺蒼穹的地空導彈。

那戰略火箭部隊仰天長嘯的中程、遠程和洲際導彈,更像一柄柄倚天長劍,威風凜凜,讓人大開眼界。

導彈是今天熱核時代的寵兒。它集中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是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防力量的體現。

站在戰略火箭方隊指揮車上的某基地鄒副司令員、支隊長於秉鈞,是兩位久經鍛煉的“老導彈”,是我軍第一個戰略導彈營的老兵。

我國導彈的研製和裝備部隊比西方晚起步近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V-l”和“V-2”導彈出現在英吉利海峽之後,美、英、法等國家就開始研製。

20世紀50年代末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才開始組建第一個地對地導彈營,並從蘇聯訂購了一〇五九型導彈,開始進行初級點火訓練。

不久,導彈部隊就進入了艱難和嚴峻的歲月。蘇聯政府背信棄義,撕毀了一切合同,撤走了專家和教官,帶走了技術資料,斷絕了如同嬰兒血液那樣的導彈推進劑的供應,企圖把我國導彈事業扼殺在搖籃之中。

同時,當時由於嚴重的自然災害,導彈部隊糧食供應也十分缺乏,於秉鈞和戰友們勒緊褲帶走上訓練場。

營長李蘇沉重地對戰士們說:“西伯利亞襲來了冷風。導彈研製試驗部隊正頂著時代的風沙,靠自力更生研製自己的‘東風’。我們作戰部隊更要發憤訓練,精練技術,迎接自己的裝備。”

60年代初,聶榮臻在人民大會堂莊嚴宣告:我們自己研製的“東風一號”發射成功。

消息傳到導彈部隊,指戰員們欣喜若狂。於秉鈞滿臉淚水,那夜以繼日的企慕,殫精竭慮的拚搏,都是為了迎接這偉大的時辰。

“東風號”!中華民族引為自豪的“東風號”!在短短的時間裏就出現在神州的大地上,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增添了無限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