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在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中國農村第一個鄉鎮企業製度建設試驗區,取得了明顯的變化。

首先是企業澄清產權模糊性,建立現代企業製度。

阜陽地區鄉鎮企業主體形態是戶辦、聯戶辦的企業。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是它的模糊性:債權債務模糊,風險責任模糊,企業財富的所有權模糊。廠子屬於誰?說不清楚。

亳州市湯陵農工商聯合企業,最初是6人合夥辦的篩網廠。這個廠與廠長、副廠長沾親的有25人,兒子管供銷、兒媳婦管發獎金。

廠長張懷傳說:“這個廠要說是誰的,我也說不清,反正不能說是我的。將來誰管這個廠,這個廠就是誰的。”

太和縣供銷公司由胡銀海私人創辦。1987年初,他為建冷凍廠征地無門。縣鄉鎮企業局說,隻要掛靠到鄉鎮企業局門下,就可由企業局出麵征地,企業還可以作為集體所有製性質而獲得法人資格。

於是,胡銀海就與鄉鎮企業局簽訂掛靠協約。

類似的情況,在阜陽可謂是比比皆是。阜陽地區鄉鎮企業形態各異,企業規模、所有製形式和經營類型都有很大差異。

如何選擇試驗對象?通過何種方式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產權模糊的問題能否解決?這些都是試驗初期難以回避的問題。

試驗開始後,在對141家企業直接訪談和440家企業抽樣調查後,試驗區工作小組確定了第一批建製試驗的8家企業。

這8家企業分別是,業主以全部財產承擔企業風險的無限責任製形式的純私人企業;實為私人企業,為取得合法地位而掛靠政府部門的“掛靠製”企業;股份製企業;承包製企業;租賃製企業;合夥製企業;以及用利潤購買各種保險,形成內部激勵機製的保險製企業和通過為每個職工建立資本賬戶的“分享製”企業。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這些試點企業的章程產生了廣泛的示範效應,不推自廣。

當時,看到試點企業的企業章程效果不錯,很多其他鄉鎮企業,紛紛借鑒或仿效。很快,阜陽地區的鄉鎮企業在產權問題上邊具體了,責任也明確了。

鄉鎮企業占地過多,布局分散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抑弊興利?試驗區的做法是創辦農村工業地,形成企業外部規模經濟。

同時,在工業小區內進行高密度的製度創新,以此方式杜絕傳統體製和血緣、地緣關係對鄉鎮企業發展的困擾。

太和縣經濟開發區和蒙城縣工業小區於1987年10月破土動工,在試驗區工作小組的推動下,工業區的管理方式,戶籍製度、金融資產和土地製度都以試驗的思想進行大膽嚐試。

在創辦工業小區的過程中,當地把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兩個過程結合起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如果車上裝的貨還不夠沿路罰的,我何苦去跑運輸?!”一位“解甲”歸田的運輸專業戶這樣說。

這類抱怨並不是個別現象,市場上的小商販也在搖頭歎氣:“穿藍的,穿黃的,隻要穿製服,都是要錢的!”

試驗工作開始後,開始“雙清”,即清路卡、清市場,在一片抵觸、抱怨和不理解聲中出台了。

“雙清”目標直指市場管理者的不規範行為,整肅索賄、貪汙、收費“雙軌製”和種種腐敗現象,這不可能不觸及一些部門和個人的利益。

為此,試驗工作率先在4個市場和4個檢查站進行。經過局部的試驗,在統一行政管理、公開一切稅費的收取標準、合署辦理證照、小販經營定額計稅和市場督察體製等方麵,都摸索出成套的經驗。

試點工作取得成功後,“雙清”試驗很快在全地區的800多個市場和200多個交通檢查站上全麵展開。

“雙清”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很快,阜陽各地的市場和路卡的混亂局麵終於得到了整治,農民負擔減輕了,鄉鎮企業發展的障礙被清除了。

“藥材經營是特種行業,私人不得進入。”“金融是國家嚴格控製的,民間不得經營。”在試驗中,這些舊規矩也受到了衝擊。

授予亳州市華佗中西藥私營公司醫藥批發權,創辦亳州市張集鄉企業金融服務社,就是發展農村商業批發市場和金融市場的一種嚐試。

在當時,試驗出台之前,試驗區工作小組經過與醫藥局、農行等有關部門反複協商,贏得了他們的理解和協助,使得鄉鎮企業在這兩個領域內站住了腳。

華佗公司得到醫藥批發權後,打破了醫藥批發業長期由一家壟斷的局麵,當地唯一的國營醫藥批發公司迫於競爭壓力,不得不進行了承包改組,經營作風有了明顯轉變。

這樣的試驗,為農村商業體製和金融體製改革提供了第一手經驗。

解決鄉鎮企業去政府部門辦事難的問題,也是試驗區工作小組的一項重要工作。

“衙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中國農民曆來怕與官府打交道。然而,商品經濟的發展,又繞不開政府。鄉鎮企業辦件事,往縣城跑10幾趟,蓋10幾個章,問題也難解決。毛病出在哪裏?

試驗區工作小組經過認真調查後發現:一是有些農民確實不懂辦企業的規矩;二是我們政府內的有些人不是以辦事效率高為準則,而是以“把事情搞得難辦而顯示自己的權力”為準則。

為此,試驗區工作小組在試驗區,推出了兩項試驗:實行合署辦公製度和編製《鄉鎮企業創辦指南》。

試驗區工作小組的此舉,意在明確政府職能,把作為部門權力基礎的信息公開化,把桌下的交易攤到桌麵上來。

試點開始後,蒙城縣實行的合署辦公製度規定,每星期五由一位縣長負責,張榜告示百姓,現場辦公,一次解決問題。

看到政府提高了辦事效率,當地的農民和企業家都對此拍手稱道。

由試驗區辦公室和阜陽地區鄉鎮企業局編製的《鄉鎮企業創辦指南》是一本政策性的知識讀物,凡想自己創辦新企業的農民,都可從中直接查閱到創辦企業須知的法規、政策、技術和審批程序等方麵的知識。

有了這本指南,就減少了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初期的盲目性,同時也建立起政府為民眾辦事服務的形象。

轉變政府職能,也是試驗區工作小組重點推動的工作。在當時,試驗區工作小組在蒙城縣,撤銷了在很大程度上因身份不同,而分設的二輕局和鄉鎮企業局,組建統管城鄉非國營中小企業的新管理機構中小企業局。

撤銷之時,由於涉及到幹部安排和編製問題,上下級對口矛盾和大大小小的麻煩,中小企業局的組建,在縣城引起了不小的騷動。

組建伊始,中小企業局就放棄了任命製,從局長到局長助理、科長,以至為一般工作人員,一律實行公開招聘。

在當時,在局長招聘時,還讓群眾和有關部門參與評判,擇優遴選,不搞內定。這一嚐試,在蒙城縣內外的反響都很強烈。

完成組建工作以後,中小企業局從職能上轉變了傳統管理方式和手法,凡是和該局打過交道的人,都感覺到了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的精神。

經過試驗區工作小組一年多的試驗,證明了建立鄉鎮企業製度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科技人才助興鄉鎮企業發展

1990年,上海郊區嘉定縣有不少“科學村”,東陳村是最好的一個。

東陳村位於縣城東南5公裏多的地方,是戩浜鄉最小的一個村,該村有1100多人,人均耕地不到一畝,交通很是不便。

時年42歲的村黨支部書記浦公正認識到,要使農民富起來,隻有工業、農業一起抓。但是,要使村辦工業得以生存發展,永遠有活力,就不能滿足於一兩個產品,要有後備,不斷開發新產品。

然而,對村辦企業來說,開發新產品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關鍵是缺少技術性人才。在當時,全村600多個勞力中,卻找不到一名大學生。

此時,浦公正聽人說嘉定是個科學衛星城,這裏有不少中央的研究所,他們有的是科技人才、研究成果和新技術。

聽到這個消息後,浦公正眼前一亮,如果同這些科研人員掛上鉤、攀上親,就不愁沒有新產品。

說幹就幹,很快,東陳村的5個廠10個車間,都與科研單位有密切的關係。

有了科研人員的支持,該村的鄉鎮企業“牛”了起來,如上海矽酸鹽所東陳電子器材廠有兩個產品,铌酸鋰晶體的質量在全國40多家同行中名列前茅,達到了國外同類產品的水平,年創利40多萬元。

還有上海原子核所東陳電池材料廠生產的新型堿性電池隔膜,這是原子核所的一項國內首創的成果,在高技術領域用途很廣。

在當時,該產品隻有美國和中國能生產。產品出來後,立刻受到市場的歡迎,其中一半以上銷往國外。

與上海的嘉定縣一樣,浙江寧波的鄉鎮企業也注重利用高科技,提高企業效益。

1990年,正當一些鄉鎮企業麵臨材料來源不足,產品銷路差的困難之際,浙江省寧波市的鄉鎮企業卻緊緊依靠科技的力量,闖出了新天地。

在當時,寧波市有1500多家鄉鎮企業與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國營大廠和科研單位,進行了多種方式的聯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