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爇(ruò)火:點燃燈火,點起火把。
(36)戞(jiá):戞戞地,象聲詞。
(37)遽:急忙,迅速。
(38)沉:滅,遮掩。
(39)四三:多次。
(40)紿(dài):哄騙。
(41)方寐:正在熟睡。
(42)少:稍微。
(43)拏人:牽製別人。
(44)楚子:指楚共王。子,周天子對楚國國君的封爵。
(45)悉:詳盡地知道。
(46)《詩》:《詩經》。
(47)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語出《詩經·大雅·板》。意思是古之賢人說過,有疑惑不解的事,就向牧童、樵夫去詢問。芻蕘,砍柴割草的人。
“譯文”
楚國派出軍隊攻打晉國。晉國很害怕,就嚴陣以待。
楚軍進入河陽,又撤出;不久又進入河陽,又撤出。像這樣連續多次。晉侯不明白楚軍為什麼要這樣做,把大臣們召集起來詢問。
伯瑕回答說:“楚軍是在迷惑我們,應該立即發兵驅趕,不然楚軍一定要大軍深入。那時晉國的存亡就難以預料了。”晉侯說:“你考慮得不一定很周全。”伯瑕生氣地說:“國君如果不采納我的話,我終究是不願意和國君一起當俘虜的!請允許我先離開吧!”晉侯責斥了伯瑕。
晉侯問步毅,步毅回答說:“楚國已不是從前的楚國了。執政的人為許多人所不服從,國君寵愛宮妃的現象一天天嚴重起來,拖著錦衣佩戴著玉器首飾的宮妃就有一千餘人,早上唱歌跳舞,晚上飲宴作樂,把全部時間用於享樂唯恐不夠,怎能顧得上進攻我國呢?”
晉侯又問士渥濁,士渥濁回答說:“步毅的話固然是對的,但也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楚國的西邊有秦國威脅著它,東邊諸侯有齊國、鄭國、魯國和衛國,也在時刻準備尋找機會攻打它,隻有我國忙著辦喪事,還來不及圖謀對它出兵。他們預料如果我國軍隊一出動,秦、魯、齊、鄭、衛五國必定會一齊響應,所以先向我出兵,看起來像是進攻我國,實際上是在牽製我國。不必擔憂。”
晉侯又問範匄,範匄回答說:“我和上邊兩個大夫的看法一樣。”
晉侯又問韓起,韓起大笑,連帽帶子也笑得掙斷了。晉侯發怒著問他:“你嘲笑我嗎?”韓起回答說:“我怎敢嘲笑大王,其實我是在嘲笑他們幾個連‘雁奴’都不知道。”晉侯問:“你說的是什麼意思?”韓起說:“太湖那裏,白雁常去聚集,晚上一定要選擇地方棲息。由於害怕人捕捉自己,便安排雁奴環繞著巡邏。人一前去,雁奴便鳴叫起來,雁群憑著有雁奴放哨而安睡。湖邊的人掌握了它們一向的這個習慣,點起燈火去照棲息的雁群,一照,雁奴就急忙嘎嘎地叫起來,湖邊的人又急忙滅掉燈火,群雁驚起四周一看,並沒有什麼危險的情況。像這樣反複多次,群雁以為是雁奴故意欺騙自己,便一齊去啄雁奴。一會兒,湖邊的人又拿著燈火走上前去,雁奴害怕像前幾次那樣被捉弄,再也不敢鳴叫了。此時的群雁正睡得深沉,便被一網打盡了。現在楚國的軍隊忽進忽退反複多次,正像湖邊的人為了捕捉群雁而先燃起的燈火一樣。國君為什麼不能稍微深思一下呢?”
晉侯聽了說:“即使為了牽製我國,也不該用這樣的手段!”便命令軍隊十分嚴密地守備起來。楚國國君聽到了,說:“不要以為晉國沒有能人!”終於沒有敢侵犯晉國。
君子評論說:晉侯真是很善於謀略啊!他知道集中眾人的智慧,一定會有一個高明的主意。等到韓起進獻了計謀,楚國知道晉國弄清了他們出兵的真實情況,就撤回了軍隊。《詩經》裏說:“古人曾說,如有疑惑不解的事,就去向牧童、樵夫詢問。”何況向士人詢問呢?
“評說”
本文說明了遇事隻要集思廣益就能做到明察而防止偏頗。
文章記敘了幾個人不同的看法,造成兩種意見的截然對立,借以凸顯晉侯的善於聽取部下意見和韓起的足智多謀。特別是用澤人捕雁的故事設喻,托物比況,說理恰當深刻,文筆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