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無鉤說韓君擇鶉(1 / 1)

楚多鶉(1),善格如膠(2),弗之解。大夫黎嗜(3)之,偶使(4)韓,遂挾(5)以行。左右(6)言於韓君,君說(7)之,令國中羅(8)鶉,與格,皆不勝。君以韓無鶉,愧之。

無鉤大夫曰:“夫鶉,海內所有也,而韓獨無乎?然能格與否,在所擇焉爾。今衣褐而班文(9),鶉也;翁鱗而尾隹(10),鶉也;刀喙而劍距(11),鶉也:鶉則鶉矣,求能格者幾何?雖然,此不足道(12)也。國中圓冠方履(13)、堯行舜趨(14)者,皆士也,能與君排難解紛者複幾何?能否,在君不在物也。”

君說(15)。擇善鶉與黎格,卒(16)大勝。韓因此而得擇士之法。

君子曰:古語有雲,羊質而虎皮,見草悅,見豺戰(17)。士鮮(18)不類之。然豈無真虎哉,亦患人君不能用耳。

“注釋”

(1)鶉:鳥名,即鵪鶉,形似雛雞,雄者好鬥。

(2)格如膠:格鬥得難解難分。

(3)嗜:癖好。

(4)偶使:偶然出使。偶,解作“遇到”也可。

(5)挾:攜帶。

(6)左右:韓君身邊的人。

(7)說:通“悅”。

(8)羅:捕捉。

(9)衣褐而班文:長著褐色的毛,又有花斑。班,通“斑”。

(10)翁鱗而尾隹:頸上的毛像鱗片一樣尾巴又短的。翁,鳥類頸上的毛。隹,短尾鳥。

(11)刀喙而劍距:嘴像刀、爪像劍一樣鋒利。距,雞爪。

(12)不足道:不值得一說。

(13)圓冠方履:士大夫的裝束,這裏代士大夫,指當官的。

(14)堯行舜趨:像唐堯、虞舜一樣走路。是頌揚封建帝王舉止、仿效典例的話。這裏是諷刺那些徒擺虛偽架勢的封建官僚。

(15)說:通“悅”。

(16)羊質而虎皮:比喻虛有其表。質,本質,實體。語出揚雄《法言·吾子》,原文是:“羊質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

(17)戰:通“顫”。

(18)鮮:很少。

“譯文”

楚國盛產鵪鶉,這種鳥雄的善於格鬥,一鬥起來就難解難分。大夫黎癖好這個,偶爾出使韓國,就攜帶著鵪鶉前去。韓國國君身邊的人報告了韓君,韓君很高興,命令在全國捕捉鵪鶉和大夫黎所帶的鵪鶉相鬥,結果,都不能獲勝。韓君以為韓國沒有善鬥的鵪鶉,很是慚愧。

無鉤大夫對韓君說:“鵪鶉那東西天下到處都有,韓國難道沒有嗎?然而,能否格鬥,在於挑選得如何罷了。現在,長著褐色的毛又有斑紋的,是鵪鶉;長著鱗片一樣的頸毛、尾巴又很短的,是鵪鶉;長著刀一樣的嘴巴、劍一樣的爪子的,是鵪鶉。鵪鶉倒是鵪鶉,善於格鬥的能有多少呢?雖然如此,這仍不值得一說。值得重視的是,國中士大夫一樣裝束的,舉止像堯舜的,看起來都是堂堂官員,然而真正能給國君排憂解難的,又有多少呢?能與不能,關鍵在於國君的挑選,不在於鵪鶉本身。”

韓君聽了很高興。派人挑選善於格鬥的鵪鶉與大夫黎的鵪鶉相鬥,終於取得了大勝。韓君由這件事還學會了選擇人才而任用的方法。

君子評論說:古語說披上虎皮的羊見了草就喜悅,見了豺狼就打哆嗦。現在的官員很少不和這一個樣。然而,難道沒有真虎嗎?令人擔心的是國君不能用真虎罷了。

“評說”

本文寓意的所在是選賢舉能,勸勉當權者要善於發現、選拔、任用人才。

文章以“君以韓無鶉,愧之”與“君悅,擇善鶉與黎格,卒大勝”形成正反對比,說明問題的關鍵在善於選擇,“在君不在物”;又推物及人,強調“因此而得擇士之法”,闡明寓意,輕收水到渠成之效。文末的議論,一針見血,頗有力量,是謂“重錘收束”。文短而意博,醴少而味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