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宋人獻瑉(2 / 2)

(25)玉尹:玉人,玉匠,玉官。

(26)瑉:似玉的美石。

(27)有道:指政治清明。

(28)白繡衣:在白綢子上鏽花的衣服。

(29)鬋:通“翦”,剪斷。

(30)太阿:古寶劍名,也作“泰阿”。

(31)鈍:不鋒利。

(32)委:下用,降用。

(33)割牲:宰殺牲畜,割肉。

(34)楚丘:地名。

(35)丈人:老人,老頭兒。

(36)幸:幸運,僥幸。

(37)卞和:人名,春秋時楚國人,曾向楚王獻和氏璧。

(38)刖(yuè):古代一種把腳砍掉的酷刑。

(39)炫(xuàn):炫耀。

(40)致:獲得。

(41)與:通“歟”,嗎。

(42)特:隻,僅。

“譯文”

宋國有一個名叫白冥子旗的人,在渠蒢的田野裏耕地,撿到了一塊不平常的石頭,又圓又白,中間有孔,邊的大小又恰好是孔的大小的一倍,上邊還有蒲花粟粒一樣的花紋。子旗仔細看了看那石頭,說:“質地好像切開的脂肪,既光亮又有花紋,怎麼不是璧玉呢?整塊的顏色晶瑩通明,有棱角但不至於把人劃傷,怎麼不是璧玉呢?沒有功勞家裏卻藏有特異的寶貝的人必然要招來禍殃,還是把它獻給朝廷的好。”

於是,白冥子旗洗了個澡,穿戴整齊地去向周天子說:“我是渠蒢的一個農人,偶然拿著家具去種田,自己沒有料想到,土地卻不憐惜它的寶貝,使我在田裏撿到了一塊璧玉。我不敢私藏,聽說大王準備祭祀天帝和上下四方神明,六塊玉還缺少一個,冒昧前來獻給大王。”周天子就讓大夫窽接過了那塊石頭,交給了玉官去鑒別。玉官說:“籲!是一塊像玉的石頭。”退還給了子旗。

子旗拿著那塊石頭感慨地說:“我聽說過,政治清明的朝廷,是與非的界限是分明的。白綢子繡的花衣服雖然華麗,絕不剪下它用來補帽子,寶劍雖然不鋒利,也絕不用來宰殺牲畜。今天卻硬把璧玉說成是石頭,應該不應該呢?”

楚丘的一位老翁路過見到了,說:“子旗,你好幸運啊!”子旗生氣地說:“還幸運什麼呢?”老翁說:“怎麼不幸運?從前卞和拿著玉去向楚王進獻,還遭受了砍腳的刑罰,何況你進獻的還是石頭呢?”子旗到底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君子評論說:讀書人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而炫耀兜售,尚且不能被任用,憑著假的東西還能夠得到些什麼呢?唉!世上不僅僅隻有一個子旗是這樣的啊!

“評說”

本文在於譏諷那些沒有真才實學而遭冷遇仍不能自省的假文人。

文章先平實地記敘了農夫子旗無意得石、誤石為璧、獻石被卻的過程,接著以子旗的自歎凸顯了其愚蠢而自命不凡、敝帚自珍的形象。最後借用楚丘丈人之口,既含蓄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又嘲笑了子旗抱石自珍的陋象。文末的議論做了委婉的警告:那些假冒牌的文人實在應該打消自己非分的希冀,並為真才實學者的懷才不遇發出了哀歎,從而曲折地反映了現實。寫得委婉含鋒,有暴露之功,而無芒刺之嫌。讀之餘韻雋永,如食哀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