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餌:誘餌,引誘。
(28)無乃:恐怕。
(29)殲焉:被伏兵殲滅。
(30)以身免:其身免。以,用作“其”,指逃出來。
(31)遁:隱遁,逃。這裏是“使之逃”的意思,忽略,疏忽,遺漏。
(32)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語出《老子》三十六章。意思是將要奪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想要占有它,必先丟掉它。
“譯文”
韓國派人率領軍隊討伐魏國。進入舞陽城時,魏國的軍隊沒有抵抗就撤離了。
韓將公仲明高興地說:“看來,魏國是很容易攻取的國家,今日他們不抵抗,就說明他們害怕我們了。如果繼續率領部隊前進,一定還會順利占領一兩個城池的。”
韓公叔反駁道:“你說得不對。魏國雖小,許、鄢在它的南邊,黃河繞在它的北邊,長城在它的西邊,淮水、潁水在它的東邊。這正是人常說的地理位置險惡不易攻取的國家。現在沒有特殊原因他們卻不戰而走,大概是有伏兵。如同越人用陷阱捕鼠一樣。老鼠喜歡在晚上偷吃糧食,越人便把糧食放在口小腹大的盛器裏,任憑老鼠去吃而不理睬。老鼠高興得叫來它的同夥一一進入盛器裏,不到吃飽不返回洞穴。於是,越人便趁機把糧食換成了水,在水麵上浮上糠皮,老鼠卻不知道。等到了夜裏,老鼠又呼叫同夥一個接著一個地跳入盛器,結果全部被淹死了。魏國是用舞陽做誘餌引誘我軍深入,這和越人在盛器裏放糧食引誘老鼠一樣,恐怕不能繼續進軍吧!”
公仲明不聽。不久,魏國的伏兵從四麵八方突然出動,韓國的軍隊全軍覆沒,僅公仲明一人幸免一死。
君子評論說:韓公叔可以算得上是聰明人了。所謂聰明人,就是能夠洞察事物隱蔽的方麵、不忽略事物微小的真實情況罷了。魏國人無故而拋棄舞陽,怎能說就必定是他們軍力衰弱的表現呢?《老子》中說:“想要占有它,必須先丟掉它。”這話說的不正是魏人的做法嗎?
“評說”
本文以戰爭為題材,闡明了“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的鬥爭策略。提醒人們,看問題要“察見隱微”,不可被表麵假象所迷惑。
寫法上,作者在擺出異常的戰爭現象之後,即用公仲、公叔相爭而懸下疑問,接著用公叔詳實的分析,特別是借助“越人宑鼠”的生動設比,既突出了公叔的善思,又形象地嘲笑了公仲的頭腦簡單得如同蠢鼠一樣,兩相對比,互為反襯,顯得智者愈智、蠢者愈蠢,從而突出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