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在後來的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定了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模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993年1月,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林若在省委宣傳部、省委組織部等單位聯合舉行的“珠江三角洲的實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研討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廣東理論界14年來為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推進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至此,1988年這場關係改革事業的大是大非之論爭,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全國掀起發展商品經濟熱潮
在商品經濟理論爭論塵埃落定之際,在全國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全國各省市迅速行動起來,掀起了發展商品經濟的高潮。
安徽省地處內陸,他們決心用沿海先進地區的商品經濟意識,撞擊本省固步自封的小農經濟思想,把“誤了點”的安徽經濟真正掛到長江三角洲的國內經濟大循環和世界經濟大循環的列車之上。
1988年,從廣東、福建學習考察20多天回來的安徽省委書記李貴鮮,就以飽滿的熱情,在省直機關幹部大會上亮出了安徽省委這一不甘落後的決心。與會人員對此反映熱烈:“安徽的小農思想已到了非撞擊不可的時候了!”
過去安徽也多次派人到沿海地區學習,但由於能決策的人去得很少,故而收效不大。這次學習有三大特點:
一是省委、省政府、省紀委均有主要負責人參加;二是全方位地學習沿海的商品經濟思想;三是學習回來之後,首先在省委、省顧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紀委主要負責人中作了“看粵閩,比安徽”的深刻反思,取得了“安徽再也不能安於現狀”的統一認識。
為此,省委針對安徽經濟已經落入華東“鍋底”的現狀,決心破除三種舊思想,轉換一個新思維,分類指導7個經濟區。
一是痛下決心破除躺在以往成績上睡大覺、人家條件好難學到、怕在外引內聯中吃虧和當“殖民地”的3種小農經濟思想。在觀念上搞了一個不留情麵的徹底轉變。真正把全省幹部,特別是高、中級幹部的精力,集中到深化改革、發展生產力和搞好開放型經濟上來。
二是動員全省5000多萬人民,開展“遠學粵閩,近學江浙”的大討論,真正由產品經濟的習慣思維轉換為商品經濟的時代思維,突破“三就地”,即就地取材、加工、銷售的老經濟模式,跨入國內、國際大市場。
三是為克服過去參觀學習一再出現的“雷聲大,雨點小”的老毛病,省政府將全省劃分為長江、皖東和皖東南、皖南和黃山、皖北、皖西、皖中、大別山和沿淮7個不同類型的經濟區,加以分類指導。除了下決心抓緊農業生產以外,特別加快蕪湖、安慶、馬鞍山、銅陵沿江4市和黃山市的內外貿港口、機場和倉儲等設施建設,形成自己的創彙基地。發揮這些地方對外開放、出口創彙的作用。同時運用好皖東和皖東南麵對沿海的有利條件,發揮這些地區東引人才、技術,西進原料、材料,南北交流軟件、硬件的“二傳手”作用。
這一決策,省委向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和省政協六屆委員會作了通報,獲得代表和委員們的熱烈讚同。
雲南地處西南邊陲,他們也不再滿足於低水平的年年進步了。
山多路遠不能成為阻礙改革開放的借口,關起門來搞封閉型生產是雲南建設的大敵,要向沿海地區學習,發展外向型開放型商品經濟,爭取和內地同步進入現代化建設。這是雲南省地、州、市和縣委書記們集中半個月,聯係雲南實際學習“十三大”文件後得出的一致看法。
參加學習、討論的同誌,以“生產力標準”評判雲南工作的成敗得失,深感邊疆建設的落後局麵非改變不可。
雲南是少數民族聚居,山地占總麵積94%的邊疆省,各地區間的發展極不平衡,1980年以來全省經濟雖然翻了番,因為基數低,1987年人均工農業總產值655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還有300多萬人的溫飽沒有解決。關鍵就是商品經濟不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