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北京食品店建立了幹部到一線勞動,工人參加日常班組管理等製度。實行全員勞動合同製後,雙向選擇,能進能出,職工隊伍可適當流動,改變了一次分配定終身的局麵。

當年,北京市把試行全員勞動合同製的企業擴大到106戶,並初步打算1995年將全員勞動合同製在全市推開,逐步取代原有勞動用工製度。

6月17日,全國勞動計劃工作會議在連雲港召開。這次會議提出,我國20世紀90年代深化勞動計劃體製改革的目標是:

按照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建立國家宏觀調控、分級分類管理、企業自主用工和自主分配的計劃體製和運行機製。

“七五”期間,我國勞動部門已對計劃體製的改革進行了一係列試點探索工作,其改革內容包括以地區為單位實行職工人數與生產增長掛鉤,實行“工效掛鉤”,調控企業工資總量與職工人數的增長,對經濟特區與“三資”企業實行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自主編製計劃、自主用人和自主分配,對廣東、福建等綜合改革省份實行指導性計劃,將農林牧漁場職工“自然增長”的傳統辦法,改為按生產實際需要合理調控職工人數增長的辦法等。

這些改革措施,既加強了計劃宏觀調控能力,又調動了地方、企業等方麵的積極性,使用工用人更加合理。

這次會議在總結過去勞動計劃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明確了“八五”及以後10年的勞動事業發展目標,探討了深化勞動計劃體製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將印發各地區、各部門的《勞動事業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確定了以後10年主要任務。

9月25日,在當天開幕的全國勞動製度改革工作會議上,勞動部副部長李沛瑤在講話中說:

在鞏固過去5年勞動製度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八五”期間要進一步深化這項改革,其重點是進行全員勞動合同製試點,並逐步擴大範圍。

李沛瑤說:在我國實行全員勞動合同製,不是一種偶然現象,也不是對國外用工製度的簡單效法。它是我國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在勞動用工製度上的客觀選擇,是經濟體製改革和企業經營機製轉變的必然結果,是搞活國營企業的需要。

李沛瑤強調,勞動製度改革的方向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我們應當堅定不移地堅持執行,無論在改革過程中遇到多大困難和挫折,無論外部客觀環境和條件發生什麼變化,都不能有絲毫的動搖。

當時,《人民日報》針對李沛瑤的講話發表文章說:

近期勞動製度改革工作,一是繼續完善現行勞動合同製,二是進行多種形式改革固定工製度的試點,三是抓好勞動製度的配套改革。

到1992年2月25日,《浙江日報》理論專頁發表陳自芳的文章《企業實行全員勞動合同製不會改變職工的主人翁地位》。文章說:

實行勞動合同製的基本宗旨,是在企業與職工之間建立明確的責權利關係。它不但不會改變,相反可以更規範地確立職工在企業中的主人翁地位。

作者認為,主人翁的地位包括三方麵內涵:一是職工在企業裏享受的權利,如就業權、收益權、福利享有權等;二是職工在企業裏應負的責任,如共同承擔企業的虧損風險等;三是職工在企業裏的職能,如工人必須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完成生產任務,隨時提出合理化建議並參與對企業的民主管理等。三者密切結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鐵飯碗”和“大鍋飯”體製下,卻往往出現責權利相分離的情況:一部分先進職工長期出色地履行職責,對個人的權利卻每每推卻;而一些職工往往將其應盡的職責置之一旁,卻更多地利用“主人翁”的身份,盡可能地獲得個人的收益和福利,並把永久就業權看作“主人翁”的天然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