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昔日高昌國境[西行],從與它相距最近處開始[敘述],這個地方是阿耆尼國舊名叫焉耆。
阿耆尼國。
阿耆尼國東西六百多裏,南北四百多裏。此國的大都城方圓六七裏。[這個王國]四麵有山作為屏障,道路艱險難行,因而易於防守。境內泉水溪流交織如帶,水便被引來灌溉田地。這裏的土質適宜種植叫做[mén]黍的一種糜子、黍子、冬小麥以及香棗、葡萄、梨、沙果[檳子]等各種果品。四季氣候溫和,舒暢宜人。風俗淳樸,人們真摯相處。所用的文字取法於印度字母而稍加增減。居民用粗細毛織品做衣裝服飾,剪發,不束巾幘。通用的貨幣有金錢、銀錢和小銅錢。國王是本國人,有勇但少智謀,喜歡炫耀自誇。國家缺少綱常法紀,政令也不完備嚴肅。[境內]有寺廟十餘座,僧徒有二千多人。他們研習的是小乘教說一切有部。此地研習的佛經教義、戒律儀軌既然完全遵循印度,所以,所有的研習者也就都根據印度原文來進行潛研揣摩了。這些信徒恪守戒律儀軌,持身清潔,刻苦勤奮。然而吃食卻夾雜了名為“三淨”的肉類,[隻要是沒有眼見牲畜的被屠宰、沒有聽見被屠宰的牲畜嘶叫、也不被懷疑是我所殺的牲畜的肉類就可以照吃]這就未免是拘泥於小乘“漸教”的教義了。
從這裏往西南走二百多裏,翻越一座小山,渡過兩條大河,再西便來到一片平原,走七百多裏,到達屈支國舊名叫龜茲。
屈支國。
屈支國東西一千多裏,南北六百多裏。此國的大都城方圓十七八裏。土地適宜種植[mén]黍[糜子]、麥子,出產粳稻、葡萄、石榴,盛產梨、沙果[檳子]、桃、杏。礦產有黃金、銅、鐵、鉛、錫。四季氣候溫和,民風淳樸。所使用的文字取法於印度字母而稍稍加以改變。這個王國以管弦歌舞伎藝見長,在這方麵超越其他各國。居民穿著絲織類和粗毛織品衣物,剪發,頭戴巾帽。貨幣使用金錢、銀錢和小銅錢。國王為屈支人,才智不高,缺少謀略,受權臣們的挾製。當地有一種風俗,小孩子出生以後用木板箍紮頭部,以求其日後頭形稍扁。境內有寺廟一百多座。僧徒有五千多人,研習小乘教說一切有部。佛經教義、戒律儀規都以印度為準則,於是誦習的經教律儀也就都依據印度原本了。他們仍然拘泥於漸教教義,隨同各種食品也吃名為“三淨”的肉。但是,人人立身清白,醉心於鑽研佛典,競相以各自修行的功力比較高低。
大龍池及金花王。
在屈支國東部有城,城北的外道天祠的前麵有一個大龍池。池中的龍往往改變它們的形狀,[跑出來]與雌馬交配,生下龍駒。龍駒生性暴戾,很難駕馭。隻有龍駒再生之駒才可以馴養起來用於駕車。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國家多產良馬的原因。[我]從當地故老那裏聽到一則傳說,據說,近代有一位君王,名號叫做金花[Suvam〖〗?apus〖〗?pa],政教清明,使龍受到感動而願意為他駕車。這位君王將死的時候,用鞭子觸動龍的耳朵,龍隨即潛沒到池子裏,直到今天沒再現身。這個城裏麵沒有水井,居民都得從[龍]池汲水飲用。龍變成人形,[跑出來]與婦女們幽會。生下來的男兒特別矯健強壯,跑起來追得上奔馬。龍的血統就這樣逐步擴散開來,人們都成了龍種。這些人依恃自己的體力抖擻威風,不聽從國王的命令。於是國王勾來突厥人,殺害這個城的居民,不分老幼,一概斬盡,[屠戮之後]已經沒有了生靈。如今這座城池已經荒無人煙了。
昭怙厘二伽藍。
在這座荒城以北四十多裏與入山的山凹相連的地方,隔著一條河,有兩座寺廟,名字都叫昭怙厘,東邊的一座因為在東稱為東昭怙厘,西邊的一座因為在西,稱為西昭怙厘。[寺廟裏麵]佛像的樁鑾修飾簡直不是人間的技藝水平所能及。[其中的]僧徒清淨齋戒,勤謹盡心。東昭怙厘寺的佛堂中有一塊玉石,石麵二尺多寬,呈黃白色,形狀像海蛤,上麵有佛足踐履的印跡,長一尺八寸,寬六寸多。倘或有齋戒的日子,[佛的足跡便]發出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