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鐵道兵某師和陸軍某師主動承擔了這項最艱巨任務。他們於1981年11月從4省2市的200多個施工、訓練點上,急赴河北省遷西縣景忠山下。僅用4個月的時間,就在冰天雪地裏完成了全部斜井開挖和主洞掘進的準備工作。

1982年5月21日,正式開挖主洞。廣大指戰員在隧洞開挖中,發揚革命精神和戰鬥作風,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施工部隊有3500多人主動推遲婚期、假期,2100多人探親提前歸隊,6100多人帶病帶傷堅持施工,107人受傷致殘,17人為工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引灤工程是現代化的大型水利工程,工藝複雜,作業難度大,技術、質量要求高。施工中又有大批車輛和機械投入作業,對科學管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擔負7號洞主攻任務的七連,是中央軍委命名的“唐山抗震救災搶修先鋒連”。當他們風塵仆仆地趕到遷西時,施工機械還沒有運到。

全連幹部戰士挽起褲腿跳進水裏,一邊用盆舀水,一邊清除淤泥。破碎的冰塊紮破了手腳,劃出了條條血痕,戰士們咬緊牙關,不叫苦不叫累。

機械運來後一時不夠用,他們不等不靠,采取機械和人工同時施工的方法,經過57個晝夜,共清除斜井洞口的爛泥土石6000多立方米,開挖出一條90多米長的斜井。

1982年5月11日,正式開挖主洞。廣大指戰員在隧洞開挖中,發揚革命精神和戰鬥作風,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某師是野戰部隊,搞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缺少技術力量,也缺乏組織經驗。

師、團機關都辦起了工程技術講座,請地方專家、工程師任教,先後培養了各類技術骨幹近7000名,其中經過考核領取技術證書的5158人,形成了一支自己的技術骨幹隊伍。

在開鑿隧洞的施工中,該師先後推廣了全斷麵掘進、光麵爆破、錨杆支護、鋼代木、噴射混凝土等16種先進技術和方法,加快了速度,提高了質量,保障了安全。

廣大指戰員在掌握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創新,先後革新技術86項。同時,通過科學管理,保證了施工的安全。

在45公裏長的隧洞和55公裏長的施工線上,每天有幾十個作業隊晝夜施工,9000多人進出隧洞,2000多部機械輪番作業,200多台車輛穿梭運行,每天要放100多炮,沒有發生重大事故。

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施工部隊的各級領導幹部都堅持做到“組織指揮、政治工作、技術力量、器材保障、生活服務在第一線”。

部隊承擔引灤入津隧洞等工程項目的建設速度是驚人的,從全線正式開工到建成通水,僅僅用了16個月時間,比國務院計劃工期提前兩年。各項工程質量均符合設計要求,合格率達100%,並為國家節約投資185%。

鄧小平為紀念碑題詞

1983年9月21日,天津市隆重召開引灤入津工程通水慶功大會,向施工部隊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頒發獎旗和獎狀。

在天津市區的海河三叉河口旁,矗立著這樣一座雕像,一位年輕的母親懷抱嬰兒,麵朝東北方向,翹首企盼。

在母子深情注視的遠方:河北省遷西縣興城鎮大黑汀村的西側,同樣聳立著一座雕像,一位解放軍戰士,手持風鎬、麵朝天津。

這兩座雕像遠隔250公裏,遙遙相望,以表示對揮師引灤,造福人民的人民解放軍永誌不忘。向人們講述著駐津部隊開鑿引灤隧洞的故事。

建造紀念物是李瑞環提出來的。引灤工程一開始,李瑞環就提出:

這個工程很大,要留點東西,搞紀念碑。

紀念碑作為一個項目,被列入引灤工程的總體計劃。最初設想搞三處,後來確定為兩處。一處選在工程的前端,在掏山挖隧的地方,豎立高大的戰士石雕;一處選在引水工程的尾端,在三岔河口形若半島的地帶建紀念碑。一頭一尾,遙相呼應。

曆史不會忘記,天津不會忘記,不會忘記當年的那些引灤工程英雄們。

紀念碑的設計方案,向社會征稿,得到廣泛的響應。

當80件應征稿集於一堂的時候,為這些作品舉辦了展覽,請市民們來看,並投下選票。

這之後,由文化部門領導同誌和美術家組成的評委會,從中選出兩件,並建議:

兼取所長,合二為一,綜合為一個比較理想的方案。

兩件入選作品的作者楊溢、張子英,是同事,他們供職於天津市工藝美術研究所。

楊溢談到自己的創作構思時說:“置於引灤工程大山間的戰士像,風格粗壯雄渾,市裏的雕像則應追求細膩抒情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