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決策與規劃

●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決策:一麵繼續“引黃濟津”,以解燃眉之急,一麵從根本上根治天津的缺水狀況,引灤河水南來,為子孫後代造福。

●萬裏表示:“關於解決天津用水問題,我們差不多研究了20多年,提了許多方案,最後才下決心,從灤河調水。這是一條最好的出路。”

●李瑞環說:“任務交給天津,保證在1984年完成工程建設任務。不能按期通水,領導人辭職下台。”

● 決策與規劃

共和國故事·城市血液

中央決定引灤入津

1981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引灤入津工程,把灤河水引到天津。

天津市地處太平洋西岸,位於沃野千裏的華北大平原東北部。東鄰波濤萬頃的渤海,北倚綿延起伏的燕山,西北拱衛著首都北京,如果以兩市中心點計算,相距隻有100多公裏。

天津是世界第十五大都市,南北約長190公裏,東西約寬100公裏,周界長約900公裏,其中海岸線長約150公裏,中國第六大河海河,在市中心逶迤而過。

打開中國地圖就會看到,中國的邊界線圍成的形狀,就像是一支迎著東方日出,引吭高歌的“雄雞”。在雄雞的胸前,渤海就像是項鏈上的一塊藍寶石。

就在這瀕臨渤海,毗鄰首都北京,周圍被河北省環抱的地區附近,便可以找到天津。用一隻粗粗的筆,在地圖上把天津市的輪廓描上一圈,那麼,一隻“小恐龍”就會栩栩如生地站在你的麵前,形態可掬。

天津是我國的大工業城市,東臨渤海,西靠海河,南有獨流河,北有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北運河,素有“九河下梢”之稱。

單從地理位置上看,天津不應該是一座缺水的城市。

天津雖然瀕臨渤海,但卻不是海洋性氣候。因為渤海是個麵積不大的內海,所以,海洋對天津的氣候影響較弱,而冬季風的影響卻較強。

20世紀60年代以來,天津由於經濟迅速發展,工業高速進步,而隨之人口劇增,用水量急劇加大,而主水源海河上遊卻由於修水庫、灌溉農田等,流到天津的水量大幅度減少,造成天津供水嚴重不足。

20世紀60年代後期,加上華北地區連續幹旱,水的問題第一次提到了京、津兩市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的議程上來。天津曾從北京密雲水庫調水。

為了保障首都北京用水,中央作出決定:

停止官廳、密雲兩大水庫再向天津供水,天津缺水問題另辟其他途徑來解決。

天津麵臨水源斷絕的境地,工業生產不得不一度靠提取地下水維持生產,苦澀的鹹水也成了維係人民生活的資源,最困難的時候,天津人民甚至曾經喝過國家禁止飲用的“回用水”。

由於大量缺水,這座工業重鎮,生產出現了蕭條景象,準備分批停產,甚至緊急疏散人口。

20世紀70年代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五次決定“引黃濟津”,每年從黃河引進3億立方水。

但是,這仍然遠遠解決不了天津用水的需要。

1981年8月,全市存水量隻能在日用量最低水平上維持一個月,幾千家工廠麵臨著缺水而停產。

中央考慮到,如果這些工廠停產,一年就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多億元,同時還會間接給23個省市造成130億元的損失。

國家經委的一位負責人說:

天津要是停產了,比那個唐山地震損失還要大得多。

黨中央知道,灤河發源於張家口地區的巴顏吐骨爾,水質優良,在距天津300公裏外的河北省遷西和遵化地區,年流量達40億立方米,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天津嚴重缺水的狀況,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重大決策:

一麵繼續“引黃濟津”,以解燃眉之急,一麵從根本上根治天津的缺水狀況,引灤河水南來,為子孫後代造福。

1981年9月,一份來自天津的呈批件,攤開在中南海黨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那寬大而明亮的寫字台上:

耀邦、萬裏同誌:

天津市供水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全市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社會安定的突出問題。

……

在今年8月國務院召開的京津用水緊急會議上,又決定把引灤工程列入明年國家重點項目,這是使天津用水由被動轉為主動的戰略性決策。

……

我們向黨中央、國務院建議,將引灤工程任務下達給天津市委,由天津市委對這項工程的勘測、設計、施工等全權負責。並要求國家計委將此項工程作為專項,列入天津市計劃。

中共天津市委

天津市人民政府

1981年9月4日

胡耀邦提起筆來,用遒勁的字體,在文件的天頭寫下:

我同意萬裏同誌一抓到底,決不可誤事。

胡耀邦

9月6日

萬裏親臨天津指揮

1981年,為了保障引灤入津工程按期完成,黨中央、國務院委托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裏親臨天津,坐鎮指揮。

1981年5月,萬裏來到天津,就引灤工程明確表示:

潘家口水庫,主要是保天津,其次是保唐山。關於解決天津用水問題,我們差不多研究了20多年,提了許多方案,最後才下決心,從灤河調水。這是一條最好的出路。

當時天津人都說:“海河水又苦又鹹,都喝不了。沏完茶葉以後,它也有那異味。有的單位就在郊區,打地下井。我們上班就帶著小塑料桶。天天從單位往家帶一塑料桶水,用它沏茶,做飯。”

當時,每到下班的時候,從郊區工廠到市區之間的道路上,都可以看到馱著水桶的自行車大軍。

20世紀70年代末,天津流行一句順口溜叫天津三大怪:

汽車沒有走的快,自來水能淹鹹菜,恒大煙見抽不見賣。

這其中第二怪就是說當時天津的水又鹹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