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趙自立的答辯多次受到職工代表鼓掌歡迎。
經過這樣的考評,一是對企業的家底弄清楚了,二是在廣泛比較中確定下來的承包人獲得多方麵的支持,能較好地挑起這副擔子。
在安徽合肥,當時企業承包的力度更大,僅1986年,一次就有10多個企業實行了承包。頓時,10多個“能人”在合肥誕生了。
1986年12月,合肥製筆廠試行資產經營承包責任製。此時,48歲的“老筆人”葉惠民,連初中都未上過,在這個廠向全社會公開招聘廠長的競技、競德場上,他一舉戰勝了17名競爭對手,其中包括3名名牌大學畢業的競爭者,奪得了廠長桂冠。
他的投標數是:1987年全廠實現利稅92萬元,1988年實現104萬元。如果兌現了,不僅國家、企業、職工可以多收、多得、多獎,他和他的4名助手,人均可獲得4000元獎金。
一年過去了,合肥製筆廠的產品質量大大提高,不僅暢銷國內,還首次打入國際市場。
1987年,全廠全年已實現利稅160多萬元,相當兩年利稅承包計劃。
肥東酒廠則由一位年方24歲、曾學過釀酒技術的中技畢業生周啟發個人承包經營。
在他上任之時,肥東縣委、縣府就對他們解除了一切“捆綁”。他一上任就宣布取消全廠幹部和工人之間的界線,統稱酒廠職工。
這位小廠長承包隻有一年,他就憑著縣裏給他的特殊政策,引進了大中專畢業生15人,高中畢業生67人,生產經營能手36人。
一年前,全廠實有職工100多人中,幾乎沒有高中水平的職工。
到1987年,全廠實有職工400多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已占全廠職工總數的70%以上。而在關鍵的酒精車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已達到90%以上。
有了人才,就會有提高。周啟發承包之前,有30多年曆史的肥東酒廠,產值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酒的質量也不好,人稱“搖頭大曲”。到1986年底,全廠累計虧損63萬元。
1987年,小廠長承包大酒廠之後,產值一下就上升到600多萬元,實現利稅120多萬元,酒的質量迅速提高,一種優質特曲上市後大受顧客歡迎。
承包,拯救了中國的經濟;承包,也打破了中國城市經濟的舊格局。根據合肥的承包實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隻有招標競爭,“能人”才能脫穎而出;隻有解除五花八門的捆綁,人才方能輩出,而承包無疑實現了這兩個條件。承包製給企業帶來生機
1987年,繼上海石化總廠、遼陽化纖總公司之後,我國又一個大型化纖工業基地,儀征化纖工業聯合公司在揚子江畔崛起。
一時間,儀征化纖工業聯合公司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
儀征化纖工業聯合公司是我國70年代末,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建設的22個大型項目之一,也是“七五”期間國家重點工程之一,總投資為25億元。
到20世紀80年代末,儀征化纖工業聯合公司才能全部建成,建成後,年產合成纖維近50萬噸,相當於1000萬畝畝產百斤皮棉棉田的總產量,占當時全國化纖總產量的30%以上。
有人估算了一下,僅用儀征化纖公司的化纖同棉花混紡,可為全國人民每人每年提供一套新衣。
然而,建設這麼一個大型企業,當時國家總共隻安排了基建撥款3億元,其餘全部是靠貸款建設的。
公司總經理任傳俊曾風趣地說:“我們全公司一萬五千名幹部、工人,個個都懂得自己肩上的重擔:因為我們是‘借雞下蛋’,要邊建設,邊生產,邊還本付息。”
儀征化纖公司從1986年底,開始逐步實行承包經營,承包形式因單位不同而異,主要的有:
內部結算、利潤分成的聯利承包;以定額補助或以收抵支節餘分成為特征的總費用承包;百元產值工資含量包幹或百元產值提留經理基金的聯產承包;節能降耗、車輛維修、自營工程等單項承包。
這些承包形式,內容明確,細則具體,很快就為廣大群眾所接受。
接著,二級單位向聯合公司承包的指標,也層層落實到車間、工段、班組和個人,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在搞承包時,任傳俊還意識到,搞好承包經營責任製的關鍵,是在確定承包要求、內容和方法時,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