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許權中(2 / 3)

策應北伐,創辦軍校

1926年9月,馮玉祥、於右任從蘇聯回國,此時正值北伐。在我黨的幫助下,馮玉祥響應北伐,於是在綏遠的五原誓師參加國民革命,決定分兵南下攻打軍閥劉鎮華以解西安之圍。權中任援陝第三路司令,率部由包頭過黃河,經河套入陝西省神木縣大保當,10月初到延安。在延安黨組織召開的雙十節慶祝北伐勝利大會上,權中同誌發表演說,表示要迅速南下與劉鎮華決一死戰,誓解西安、三原之圍,將國民革命進行到底。會後,又率部日夜兼程,戰勝缺衣少食的困難,於10月下旬勝利到達涇陽、三原、高陵一帶,與正在圍攻三原的劉鎮華軍作戰,權中為摧毀敵軍陣地,親自打炮,經過激戰,趕走了劉鎮華軍,解了三原之圍。在三原,權中被任命為警備副司令兼渭北清鄉司令。

1926年11月28日,在黨的領導和國民聯軍援助下,西安城解圍,劉鎮華被趕出陝西。1927年1月,國民聯軍駐陝總司部成立,權中任政治保衛部委員兼衛隊師旅長、代師長。同年2月,為培養軍事幹部,黨組織派權中協助史可軒、李林創辦西安中山軍事學校,史可軒、李林任正副校長,鄧小平任政治部主任,高克林任黨總支部書記,權中任總隊長。軍校共招收學員500餘名,各級幹部和政工人員幾乎全是共產黨員。權中負責講授軍事理論和軍事訓練,他常引用《孫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名言教育學員苦練軍事本領和注意調查研究。他還親自帶隊操練,深受學員愛戴。該校為我黨培育了一大批軍事幹部,建立了一支在我黨直接領導下的武裝,在當時有“西北黃埔”之稱。

渭華起義,紅旗飄高塘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國內風雲突變。許權中率部奮戰在渭河兩岸及秦嶺山中,後又駐防於洛南縣三要司。劉誌丹、楊曉初先後到權中部隊和他一起整頓軍隊,清除壞分子,又發動群眾鎮壓惡霸地主,擴大革命影響。1928年4月,省委派唐澍、謝子長到權中部隊協助工作,同時調劉誌丹到地方發動農民起義,唐澍一到,就拿出中央文件說:“這是黨中央給許旅長的,督促軍隊迅速發動群眾,配合農民起義,要脫離軍閥隊伍,自己搞武裝,建立革命根據地。”權中接中央的指示,帶領部隊先到潼關,繼而由潼關突圍出來,直奔高塘參加渭華起義。1928年5月16日,西北工農革命軍在高塘鎮正式成立,這天恰好逢集,陝東赤衛隊、各村赤衛隊,農民協會會員和部隊1萬多人,高舉紅旗,敲鑼打鼓,聚集在慶祝會場,許權中、劉誌丹等負責同誌參加了大會,西北工農革命軍由劉誌丹任軍委主席,許權中任總顧問兼軍事部主任和騎兵分隊隊長。革命軍和陝東赤衛軍緊密配合,將渭華地區麵積約200多平方公裏內的反動政權全部摧毀,建立起紅色革命政權。在保衛紅色政權的牛峪口、澗峪口和箭峪口戰爭中,打得最頑強,堅持最長久,殺傷敵人最多的是許權中指揮下的高塘西線魏家塬和塔山一帶的部隊,權中親率自己的騎兵警衛部隊和雷天祥的第四大隊,反複衝殺,打退在大炮掩護下的一個團的多次衝鋒,殺傷大批敵軍,權中雖然剩下幾十匹馬的警衛隊,卻仍然堅持戰鬥,機動靈活地馳騁在箭峪口一帶,與強大之敵往返周旋。

渭華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震撼了國民黨反動派,喚起了廣大民眾,使黨組織和廣大黨員、革命群眾經受了考驗。之後,在黨的領導下,革命鬥爭的烽火四起,革命力量不斷壯大。

渭華起義失敗後,誌丹回到陝北,常對人說,他對不住許權中同誌,渭華起義是黨中央、省委決定的,但是,許權中有不同意見,他認為渭華地處西安附近,敵強我弱,打不贏,提出把部隊拉到白水、韓城一帶山區去,先保存力量,以後找有利時機再起義,但命令已下,部隊開始行動,不可能改變了,權中是部隊的實際指揮者,在這種情況下,誌丹根據上級指示,召開軍委會,開除了權中的黨籍,取消了他的指揮權,但是誌丹還是給他一個顧問的職務,領導一個騎兵隊,起義失敗後,證明權中的意見是對的,誌丹總結說:“權中年齡長,長期指揮打仗,有經驗,我當時也考慮到他的意見,但更多的是從政治上考慮,盲動成分大,還要服從上級決定,就這我做錯了,事後我要向權中道歉,但在敵人的追趕下,我們分散了,沒有機會了,真遺憾。”後來許權中恢複了黨籍,抗戰中國民黨暗殺了他,誌丹夫人同桂榮同誌知道後很難過。全國解放後,她主動和許權中夫人、子女聯係,來往密切。許權中的夫人張雅君說:“權中常說,誌丹是個領袖人物,有政治風度,他能諒解黨組織和誌丹。”同桂榮說:“他們是朋友,誌丹有了渭華起義的經驗,在陝北才搞得好了。”

這段引自1993年10月5日馬文瑞同誌為紀念劉誌丹同誌誕辰90周年發表的題為《革命楷模》文章。

赴蘇學習,鑽研軍事

1928年秋,黨中央通過權中由武漢去上海轉赴蘇聯學習。在蘇聯,他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和紅軍大學學習。他努力鑽研馬列主義和軍事科學,聯係中國革命實際和個人經曆,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常與葉劍英、張仲實、方仲如等同誌交流學習心得體會,討論問題,他對同誌誠懇忠厚。當時,他還結識了一些蘇聯軍紅將領,布瓊尼元帥曾贈送給他一支象牙手把的左輪手槍。

天津入獄,堅貞不屈

1930年夏,權中由蘇聯學習結束後,回國到上海,黨中央派他去北方局軍委工作。到天津工作不久,由於叛徒出賣被捕入獄,權中獄中堅持對敵鬥爭,雖屢遭嚴刑拷打,但嚴守黨的機密,隻回答:“我叫徐廣斌,山東人,皮貨商。”每次受刑下來鮮血直流,血肉模糊,當他回到牢房,難友們關切地問他:“要緊吧?”他總是精神泰然地回答:“不要緊,不疼!”權中堅貞不屈,表現一個共產黨員的傲骨高風。1931年冬天,有一次看守監獄的衛兵給權中買來一包鹹菜,包菜的報紙上登有江西瑞金召開全國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蘇維埃共和國,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主席的消息,權中看後高興地跳了起來,並把這張報紙送給其他黨員看。權中在獄中為對付敵人的摧殘,堅持鍛煉身體。常對難友說:“不怕殆而才不死。”1932年夏,經黨組織的營救和友人劉文伯、米暫沉出錢保釋,才獲得自由。

率部抗日,屢建戰功

1933年5月26日,在中國共產黨推動和組織下,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於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許權中受黨組織派遣,先後擔任抗日同盟軍十八師師長、副軍長、中共河北省前委委員兼參謀長、軍委常委等職,他和宣俠父、武止戈等一起協助馮玉祥、吉鴻昌擬定作戰計劃,全軍分三路向北出擊,與日軍作戰連戰連捷,先後收複了康寶、寶昌、潔源、多倫、獨石口等地,把日寇驅逐出察哈爾省境,同盟軍聲威大振。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進攻中國,許權中很為祖國擔憂,請纓率部奔赴抗日前線殺敵,與八路軍並肩作戰,他是西北軍中第一個出征抗日的將軍,8月下旬,權中率部隊從三原誓師,宣誓:“我為中華生,我為中華死,堅信抗戰必勝,誓死抗戰到底!”官兵們士氣高昂,熱血沸騰,當日開赴抗戰最前線,東渡黃河,去華北抗戰,1937年10月3日忻口戰役開始,前線吃緊,16日許權中率529旅奉命增援,日夜兼程於19日晚到達指定地點,不顧旅途疲勞,當即趕赴第一線戰壕,加固工事,權中率兩個團,同日寇激戰14晝夜,堅守陣地,使敵無法前進一步,這次戰役殲敵千餘人,使日寇阪垣師團大為震驚。作戰中,許權中旅長親臨前線指揮,冒著槍林彈雨衝殺,10月26日,一顆炮彈在他身邊爆炸,把他震昏,醒來後,他揀了一尺多長的彈殼,在上麵題字:“落於吾右,而來侍吾成仁,豈其有意留五。以救國耶?抗戰將四月,失地猶未還。吾知勉之。”他在英勇精神鼓舞下,三千官兵,個個浴血奮戰,無一個貪生怕死,殲敵三千餘人,使日寇不能越我防線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