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商賈的大批京產雜貨,京津布匹以運量大,啟運方便和運輸費便宜的水上航運遠銷西北各地,以賺取更大利潤。草灘又是渭河航運的終點和各種貨物的重要集散地,渭河航運的勃興勢在必然。

水陸碼頭

清末明初,草灘鎮地處渭河航運的重點和長安南北陸路交通要道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逐步形成了渭河流域規模宏大的水陸碼頭。那時,草灘及鎮東到東灘(今柳樹林村),西接西灘(今東興隆),東西橫貫2公裏;南至九龍渠(幸福渠),北瀕渭水,南北長2.5公裏。沿河碼頭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專用碼頭,俗稱上碼頭,地址在今汽車站——農具廠,占地約150畝左右,為專門下煤炭和生鐵的碼頭;下碼頭(現在在賈家灘北),是堆放鹽和堿的專用碼頭(較早設在李家街)。那時,運送炭、鹽、堿、鐵是用專用的大船,稱鹽炭船,其載重量一般在40-50噸。上下碼頭均由政府直接管理。第二類為南北渡口,全係平板木船,大小船約20多艘,用以擺渡南北過往車馬和乘客(當時旅客多乘轎車,俗稱趟子車。係用騾馬拉的戴轎頂型的車,隻拉旅客,不拉貨物),西安距三原45公裏,旅客必須經此渡口過河,大都在草灘憩息並就餐,飲食行業得到較快發展。擺渡碼頭每日不停,若有專差和八百裏加急轉送,隨到隨渡。第三類碼頭是專門裝運日用百貨和旅客等,它以小帆船為主,載重量較輕,但運費昂貴,即使遇到幹旱季節,仍可照常通航。此間,渭河航運上行多以京貨鹽、堿、炭、鐵器為主,下行多以木材、羊毛、牛皮、棉花、糧食、水煙等為主。此外,寶雞、甘肅出產的木材,常以放筏形式沿渭河東下至草灘,然後運往長安和渭北各地銷售。那時,草灘設有大型木材廠五家,如複興木材廠、肖家木材廠等,其廠占地10畝以上,木材堆積如山,生意十分興隆。

為了方便物資交流當局官府規定每旬三、六、九或二、五、八為集市日,每逢集市官府即派官員收稅,除了正式規定的集日外,每天早晨還有露水集,即日出開市,早飯散集,以解決碼頭工人、居民買菜購糧等問題。此外,還設有“人市”(即作工日出賣勞動力的人),供臨時急需勞動力的人雇用,又是窮苦人糊口謀生的一種出路。集市區設有較大飯館八家,大煙館六家,旅社五家,還有供車馬住宿的大車店、供住駱駝的駱駝場等。到了民國初期,草灘鎮地區的經濟仍呈發展勢頭。鎮街區商業興旺發達。那時,有糧、花行20餘家(將大批糧食和棉花由草灘裝船東運潼關、洛陽等地,再用火車轉運上海),中藥鋪八家,西藥房二家,枋店(棺材店)五家,京貨鋪(專售綢緞、布匹的店)四家,雜貨鋪(賣點心、南糖、食品、煙酒、水旱煙、火紙等)22家,各種店、堂、坊、館總計94家。還開設有租賃書店兼辦書刊業務。鎮內還設有戲院一所,民盛社、新民社等戲院演出,西安著名的易俗社、三意社、正意社等專業劇團也光顧演出。此時,亦有西方國家的傳教士來陝西普遍設立天主、基督教等教堂,草灘鎮設立了天主教堂兩所,天主教學校一所,其中最大的教堂占地20畝(即現在夏家堡小學校址),星期天,過禮拜的信徒絡繹不絕。

草灘的繁榮,吸引了更多的客商和行人,除了山西的鹽、炭、堿、鐵器以外,河南、河北、山東及黃河下遊各地的貨物紛至遝來在草灘碼頭靠岸登陸,就連遠渡重洋的美孚石油、亞細亞油也都在此上岸批發銷售。一日內貨船靠岸不少於60艘,多則高達百餘艘。每當貨船靠岸(鹽炭船每艘載重量40-50噸),一派繁忙景象。車馬密集,人力車數以百計,裝卸工匆忙卸貨,通宵達旦。運貨馬車、人力車充滿大街,南北大街車水馬龍,東西大街人流如雲,摩肩接踵,夾道兩邊小商小販比比皆是,鼎盛時期的碼頭、集市每日人流量高達十萬之眾,名聞西北和華北,已成為黃河流域的巨埠。

水陸碼頭的勃興,使草灘街已成為本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經濟的振興,使轄區內的古建築也頗具特色。草灘街北於清嘉慶年間,由山西會館建築的“鬥拱式”戲樓,距今至少已有184年的曆史了。戲樓對麵建有會館廟,兩邊均建有戲樓看台,整個建築布局合理,雕梁畫棟、精致美觀、雄偉壯觀,堪稱當地一絕。草灘鎮東西一條街,寬闊筆直,兩邊商鋪、店麵均係古式建築,排列整齊。草鎮東、南、北建有照壁三座,做工精細,風格獨特。街上有藥王廟、禹王廟、天主教堂和天主教學校等。在轄區75個自然村中(解放前數字),夏家、杜家堡等村有城堡建築。其中杜家城堡和城牆為清鹹豐年間所建。其工程浩大、建築壯闊,南設一門,北置兩門,磚砌門洞門樓,角樓齊全,城牆周長600多米,上麵可行馬車。較好的建築物要算遍及轄區的廟宇,有土地廟、牛王廟、藥王廟、禹王廟、關公廟等30多座。其中以關公廟為最多。規模大,占地多的要算草店村的娘娘婆廟(原草店小學校址),廟內設有三官、閻王等殿,並雕塑有活龍活現的神像,還有藥王洞。當地盛行的廟會有草店的二月十五(農曆)娘娘婆會,杜家堡七月十八(農曆)的高皇廟會,四麵八方的人前來頂禮膜拜,虔誠之至,求得平安。

滄桑巨變

昔日的輝煌,隨著歲月的流逝,過眼煙雲,已成為曆史的塵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草灘經濟和社會都有長足發展。特別是“八五”末至“十五”期間,未央湖旅遊度假區的開發和大學城的建設,使轄區麵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招商引資取得了豐碩成果。1994-2005年轄區內共招商引資59項(包括未央湖旅遊開發區引進項目31個,占地4000畝,引資40億元),占地9282.72畝,引資71.08663億元,引進了陝西科技大學、西安工業大學未央校區、西安醫學院未央大學園後勤基地、長慶未央湖花園小區、恒力苑小區等大型項目,駐地企事業單位增至64個,城鎮人口增加了三萬餘人。轄區人口的劇增,使商機凸現。2005年,境內個體商業發展到1062個,從業人員高達6000餘人,形成了東風路、華山分廠、草店、小灘、蘇席、杜家等新的商業區。並建成了大型市場三個、果品批發市場一個、燃料市場五個、加油站九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力促進了轄區交通、郵電、文化、服務業及相關公用事業的興起。轄區道路規格、質量大為改觀。2005年上等級公路增至28條,總裏程達76.95公裏,是1993年的2.38倍。其中,210、211國道穿越境內南北,與橫貫東西的繞城高速北線在呂小寨呈“米”字型相交,又與境內市道四條、專線二條、區街道路19條交織成網,遍布轄區,向南直達市區,上繞城高速可以與國道310、312相接,通向東南各地;向西通往西寶高速;向北通向渭北各地和鹹陽國際機場。境內有236、509、719、336、723、238等六條公交線路通往市內,加上西銅路上過境的長途客車及小中巴、出租車,川流不息,車水馬龍,交通十分便利。

隨著轄區國民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城鄉人民住宅建設發展很快。其中,長慶未央湖花園小區占地389畝,總建築麵積30萬平方米。小區布局大方,委婉流暢,曲徑通幽,妙趣橫生,是一個功能齊全的智能小區。村莊建設逐步規範,有26個村道路水泥化,硬化道路25.516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麵積由1993年的23.6萬平方米增至2005年的65.61萬平方米,增長了178.01%。中高檔次的庭院式住宅已很普遍,向豪華型住宅邁進。日常生活基本電器化,85%的農戶安裝了電話,通訊手機已很普遍。液化氣、天然氣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村民生活的時代風貌日漸顯露。

從1993-2005年的12年中,草灘街道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從1993-2005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由1798.59萬元增至63170萬元,增長了251.31%;鄉鎮企業現價總產值由11479萬元增至61209萬元,增長了433.23%;地方財政收入由257.1194萬元增至2138.5169萬元,增長了731.73%;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296元增至4048元,增長了2752元,增長了212.35%。

未央湖旅遊度假區的開發和大水大綠工程的實施,改變了轄區自然生態環境;占地3808.95畝,總投資12億元的“三校一基地”的建設,有力提升了轄區人文環境;總長度1235.88米,寬27米的渭河大橋,總長度1178米,寬17米的涇未路渭河大橋,雄踞在渭河之上;呂小寨互通式立交大橋橫亙在地區南部;投資1.8億元,高達18層的長慶地產大廈,占地50畝,投資3.2億元的恒力苑小區房地產項目,20多層建築高高矗立在西銅路旁,這是轄區最高的標誌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