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築鎮是西安通往渭北的要道,又是渭河南岸農產品的集散地,明清時商業繁盛,為長安十八鎮之首。清末同治年間戰亂,民初劉鎮華圍城,遭到嚴重破壞。劉匪敗逃後。農村稍得休養生息,但當時種罌粟抽大煙成風,街上煙館林立,正常商業仍很清淡。直到1932年,楊虎城將軍嚴厲禁煙之後,糧棉生產恢複發展,工商業才又繁榮起來。

過去新築附近廣植棉花,農民精心耕作,畝產皮棉一般均在百斤以上,且色白質優,以此花行十分興盛。起初,打包運往陝南、鄭州等地,後來上海、漢口的紗廠亦前來訂貨,抗戰時期主要銷往寶雞、四川,時各花行派人常駐西安北關,接待外地商家,同時組織夥計下鄉收購,近處農民多來鎮售花。新築各花行一般守信用聲譽好,因而全鎮花行每年成交皮棉均在三四萬擔(每擔一百市斤)左右。這種購銷兩旺的景象一直保持了十多年,花行一般兼營糧食,主要為調劑餘缺,供應棉農。除粟花行外,京廣雜貨、山貨食品、中西藥材等各種生意均很繁盛。當時主要商號有萬順號、瑞盛東、全興隆、寶豐號、寶芳號、積德通、德壽成、德順福、正順全、德豐湧、天育堂等。街上有木器廠、軟皮廠、客店、車行、中西醫診所、書店、照相館及眾多的鐵木匠鋪、飯館麵店,磨坊菜鋪、理發館、裁縫鋪等。各類店鋪約200餘家。新築鎮是新東、新西兩鄉鄉公所所在地,所以街上還設有郵局、銀行、稅務所、警察所等。街南頭有高等小學,街北頭有基督教的福音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新築這個街鎮,其功能是很齊備的。

在新築鎮商業發展中,山西人功不可沒。因其人數較多,鎮上設有山西會館,會館建有戲樓。晉商經營精明,待人熱情。有個順口溜說:“山西幫子生意精,買賣語言實好聽,顧客上門走不利,算賬分文不放鬆。”本地商人由敬服而效仿,新築商界以此形成較好的風氣:薄利多銷,多中取利,熱情待客,多問不煩,遇熟人可賒賬,進貨全,講信用,早開門,晚關門等。

新築鎮交通便利,南邊的灞橋火車站,北邊的耿鎮渭河渡口,距此均不過20裏左右路程,街周圍有十條大路通往四鄉各村及鄰近街鎮。因此,抗戰時期,許多城裏人來此疏散居住,投資開店,淪陷區難民紛紛來此出賣勞力,於是鎮上更是熱鬧。當時,毛金榮的通俗社戲班常駐新築,西安的秦腔、豫劇戲班也經常前來演出。街上天天逢集,夜晚燈火不熄。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晉商的山西腔、工匠的河南話,來自西北灘客戶居民的商州及鄂西北方言,與本地語言交響在一起,使人宛如置身於繁忙的港口碼頭。

解放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新築古鎮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無論是道路設施,商業規模都大大超過了從前。街上高樓林立,貨物琳琅滿目。除新築街外,在西韓路沿線及新築灞河橋頭,又形成許多新的商業網點,鄉鎮企業遍及全鎮四方。新築鎮已被列入西安市規劃的外圍組團之一,西安北環線上的大型集裝箱貨運站及新築物流園、國際港務區正在建設。古鎮正在向功能齊全的西安衛星城邁步前進。

農曆四月初八,是新築鎮的傳統古會。相傳遠在清代即已形成,其規模聲勢聞名於周圍各縣,每年逢會,臨潼、高陵、涇陽、三原等地的騾馬客商和商洛地區各縣的販牛客商絡繹不絕地前來交易。鼎盛時,市場可彙集牲畜千匹以上,為周圍各縣所不及。周至、戶縣、長安、藍田等地的土產山貨、日用農具,沿山各地的竹掃帚等亦於鎮周圍的曠野,擺攤設點。全鎮街巷人流如潮,摩肩接踵,上會群眾多至數萬,四月八正會這一天,高達五、六萬人以上。商號售貨接應不暇,銷貨數量居全年之冠。一年一度的四月八古會,緊接著夏收,是一次大規模的物資交流會,也是新築鎮商號的盛大節日。

每年逢會,定例演戲助興,聘請西安有名劇團,在街道南北兩端戲樓對台演出,互爭聲譽。因名伶迭出,觀眾人山人海,許多人為看戲,日夜不歸。同時,新築地區的高蹺、芯子也紛紛上會助興,外地的馬戲、魔術等亦爭相前來獻技。因此四月八古會又是新築地區的一次文化、娛樂大會,成了新築地區農民一年之中的一次盛事。

解放後的新築四月八古會,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以物資交流為宗旨,繼續舉行。雖經十年浩劫,亦未中斷。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黨的正確路線和富民政策指引下,規模較前更有發展,物資交流的範圍,更為廣泛。同時,又是一個進行社會主義、文化教育宣傳活動的中心陣地。

老洞廟和“二月二”古會

老洞廟本名藥王洞,位於白鹿原北麓,灞陵之西,距西安城25公裏。據《鹹寧長安兩縣續誌》載:“明隆慶時,裏人王牛二善士募資捐修,殿洞樓閣,重簷複棟,備極壯麗。同治兵燹,付之一炬,光緒年間屢次重修。”藥王洞共包括三樓、七殿、五廟、十六洞,是一個巨大的古建築群。當時,這裏中聳三清古樓,下立路神廟,九大菩薩、黑虎洞。藥王大殿:上建老藥王洞、大佛殿、聖母殿、楊菩薩殿、湘子殿;左布王母洞、倉頡洞、五大菩薩殿、山神殿、人祖洞;最後置百神洞、老君洞、閻君洞、三仙洞、四大金剛廟、關羽廟。所有樓、殿、廟、洞,結構雄偉,氣勢恢弘,布局嚴整,秦風濃鬱。其中三清古樓最具特色,樓高臻四丈,五間三層,依山而建,水磨青磚砌就,糯米汁勾縫,造型宏偉。樓內彩繪牆壁,雕梁畫棟,色彩明麗,刀工細膩,樓頂覆以琉璃綠瓦,金碧輝煌。光彩奪目。

藥王洞又稱藥王山,周圍翠柏蔭翳,環境優美,各處寺廟,隨山附勢,蜿蜒起伏,高下參差,錯落有致,登樓騁目,灞川曆曆,一水如帶,驪山秀姿,若駿馳來。藥王洞一直是一個名傳遐邇的所在。民國時期,年久失修,部分坍塌,解放後依山建起西安市機瓦廠,“文革期間”更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原有建築現已基本上不複存在。

由於“藥王”孫思邈的崇高聲譽,加之山上有為迎合人們生子心切而塑的“送子娘娘”,因而不知從何年何月起,老洞廟形成了長安東鄉開春以後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廟會——“二月二”。據說,農曆二月二是孫思邈的生日,每逢這天,善男信女遠道而來,頂禮膜拜,祭祀藥聖,祈求消災滅病。同時向送子娘娘神進香,求生貴子。老洞廟會會期兩天,初一是娘娘會,初二是“藥王會”,實際上會前一天,商店、攤位已經開始搭棚營業。會期內各類商品雲集,劇團、雜技團亦助興演出。同時,長安城北鄉、西鄉、南鄉各社也都紛紛敲鑼打鼓,浩浩蕩蕩而來,送香火、逛古會。屆時,以老洞廟為中心,方圓五六裏的田野、村莊、道路,完全成了人的海洋。山上人影綽綽,山下摩肩接踵。廟區裏更是香煙繚繞,鑼鼓喧天。二月二前後的幾天,幾乎是附近幾十裏各個村莊共同的節日,這時的灞川,真是極一時之盛。

改革開放以來,老洞會又逐漸恢複。人民政府宣傳引導、整頓,變廟會為春季物資交流會,由鄉鎮政府負責組織領導,有效地促進了生產發展,也活躍了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

狄寨的特色小吃

傳統小吃“丁丁麵”相傳秦末時期,劉邦率農民起義軍滅秦,西入鹹陽,義軍駐在“灞上”(即白鹿原)。漢高祖劉邦的側室薄太後(漢文帝之生母)賢慧善良,經常體恤民情,聽說民間傳統飲食有一種“丁丁麵”,她品嚐後誇不絕口,連說“好吃,好吃”,所以丁丁麵在狄寨地區盛傳至今。她非常喜歡這裏的風土人情,囑咐她百年之後葬於白鹿原,即是現在的薄太後陵。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烹飪技藝的提高,今天的丁丁麵也有了新的發展。

丁丁麵好吃,它是選用白鹿原上生長的小麥麵粉。原上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小麥守土時間長,質優量重,麵白而筋,這裏是西安地區有名的優質小麥豐產區。

丁丁麵好吃還有獨特的烹飪技藝。丁丁麵的製作方法,是先將麵和好,稍醒一會,將麵反複多揉幾遍,然後用手搓成手指粗的長條,用刀斜切成大小薄厚一致的小丁丁。吃法分三種:一是燴丁丁,將切好的丁丁麵放在開水中煮熟,搭出,待用。另用鍋炒好肉丁、黃花、木耳、豆腐、青菜、黃豆等,加水少量,燴成湯,再將搭出的丁丁倒入,並加火燒開,再加調料,即可食用。二是炒丁丁,丁丁做法同上,另用一個鍋加油炒好肉絲、綠豆芽、蒜苔、蔥等,再將丁丁麵倒入同炒一會兒,加入調料後即可食用。三是油潑丁丁,丁丁做法同上,隻是在搭出的丁丁上麵放些蔥花、味精、辣椒麵、食鹽、薑末等,將燒熟的清油潑在上麵,再調些醬醋攪勻即可食用。

丁丁麵的特點:麵筋、光滑、味香、可口,葷素均可,老少皆宜。是白鹿原有名的特色小吃,2003年8月曾被西安消費者協會評為“西安名貴小吃丁丁麵”。

傳統小吃“盆盆麵”相傳在清末時期,每逢盛夏搭鐮收割小麥之際,白鹿原人為了招待好從外地下苦割麥的“麥客子”,便別出心裁地製作出既清涼可口又味道鮮美的“盆盆麵”。

盆盆麵好吃因為它是選用白鹿原上生長的小麥麵粉精心製作而成。

盆盆麵還有它獨特的烹飪技藝,其製作方法是,將麵先和均,放少量水,搓硬,稍醒一會兒,待麵回醒後反複地多揉幾遍,用手將麵拿起揉成圓形,再用手掌用力壓平呈圓餅形,再用擀杖來回反複擀,擀薄以後,撒上少量幹麵粉,用刀切細,放在一邊待用。

下來就是燒好開水,將事先摘好的花椒葉放在一個盆中淘洗幹淨燒成花椒水放在一邊待用。將事先擀好的細麵條下到鍋中,反複煮上兩煎,撈出放到涼開水中衝一下,再撈到公用的盆盆中,澆上清亮的花椒水,拌勻後放上醬、醋、食鹽,調上油潑辣椒麵,即可食用,口感香麻涼辣。

據傳,在抗日戰爭時期,抗日名將孫蔚如將軍其胞兄,人稱“官大哥”,聽說白鹿原上的盆盆麵很有名,在空閑時化裝成老百姓帶上幾個隨從,以上原割麥為名,品嚐到盆盆麵後,讚不絕口。從此,白鹿原的盆盆麵譽滿關中,名揚天下。

盆盆麵,又稱清湯麵,製作工藝非常講究。首先要求是搓均揉硬,擀薄切細,下到鍋裏撈出後麵筋柔軟,它是白鹿原民間特色傳統小吃,一直延續到今天,是白鹿原人民招待貴賓的佳肴。

傳統小吃“髒伐肉”相傳在東周列國時期,晉獻公寵愛的驪妃使用蜜蜂計陷害太子重耳,忠臣介子推護駕,路經白鹿原小王村,當地農民以牛肉招待太子重耳。重耳問農夫:“你們都將耕牛屠殺吃肉,你們怎麼耕田?”農夫答道:“這些都是死牛肉。”這就是白鹿原小王村髒伐肉的起源。

經過曆朝曆代,都不許屠殺耕牛,凡屠殺的都是死牛。牛肉很好吃,營養豐富,價錢也便宜,製作方法很講究,先將死牛剝開後取掉不用部分,第一是將選好的牛肉經過反複的漂洗幹淨,取掉牛肉上的汙血及不用部分;第二是把洗淨的牛肉浸泡2-4個小時,然後撈出下到鍋內,先大火燒開,反複漂去上浮的髒物,此時再給鍋內放入大料調和,食鹽、醬油(要用黑糖熬的),在慢火燒4-5個小時肉就煮熟了,撈出晾幹,壓到事先準備好的缸內,隨時取用。

在食用時將牛肉切成大片,另外放一個架有木炭的火鍋,鍋內放有原汁湯,再給原汁湯內放些香菜、蒜苗、辣椒、食鹽、醬油、醋等調料。在每逢過大會或逢集市時,白鹿原小王村的髒伐肉(又叫醬牛肉)攤上圍的人水泄不通。如你欲購,主人先給你切一大片,放到火鍋內少許,請你食用,味道香而不膩,有時再喝上幾口白幹,更是美哉。從古到今,白鹿原小王村的髒伐肉很出名,尤其現在經過勞動人民摸索,烹飪技能提高改進後小王村的髒伐肉更有名,成為白鹿原上的一種特色小吃。

灞河老橋在炮聲中“謝幕”

2004年4月11日下午5點50分,隨著一陣轟隆隆的聲音,幾經風雨的灞河老橋主體在頃刻間坍塌。200米的橋身斷裂成幾截。2005年4月,一座新灞河大橋將在原址上建成。

灞橋位於西安

城東10公裏處,橫跨灞河之上。早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就有對灞橋的記載:灞橋早年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西漢時是一座石墩石梁橋,此後屢毀屢建。解放後,為加固灞橋,對橋進行了擴建。灞橋現為石墩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公路橋,共有橋洞64孔,長389米,橋麵寬1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

古往今來,灞橋是連接八百裏秦川與中原大地的交通要道。唐時,灞橋上設立驛站,長安人送別親友,都要來到灞橋,折柳惜別,因此,此橋曾有“銷魂橋”的雅號,“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至今仍膾炙人口。

政府決定拆除古灞橋,主要考慮水下支撐橋墩的木樁年代久遠,橋梁亦已陳舊,現代的大型運輸車輛已使它不堪重負。老橋橋墩密集,排洪不暢,會給下遊隴海鐵路安全構成威脅。另外近年在老橋南側新建的兩座鋼筋混凝土大橋已擔負起過往機動車輛和行人通行的需要。這次爆破采取微差技術,隻炸掉橋墩上半部分,留下橋墩下半截,一是保存裏麵包裹的原始石頭——碌碡,二是讓古老灞橋遺址能供後人觀覽,展示祖國橋梁發展史。

橋麵瞬間爆破

爆破使用180公斤炸藥、1025個雷管。據介紹,因為橋西頭下有流水,因此西側的11跨橋先暫時留下來,等將水流改線後再施爆破。據爆破專家介紹,由於附近有不少居民樓,且隴海線列車從這裏通過,因此這次爆破是毫秒延時起爆,各段之間爆破相差時間隻有300毫秒。同時為了避免驚嚇鐵路線上的乘客,爆破時間由原定的4點半推遲了一個多小時。5點50分,灞河橋主體在瞬間爆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