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區遊擊隊即移交東獲部隊整編,齊振國、齊振鋒、史省三、王義漢等人參加了人民解放軍,成為光榮的人民解放軍部隊戰士。20世紀50年代齊振國從部隊轉業,被分配到蒲城縣工作,先後任油脂公司、生產資料公司經理,後任蒲城縣政協委員。1986年12月病故,終年80歲,經上級黨委批準為中共正式黨員。

民情風俗

藍田是人類發祥地之一。人民勤勞勇敢,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篤行信義,酷愛家鄉,具有濃厚的鄉土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優良傳統發揚光大,陳規陋俗多被革除,一代新風逐漸形成。

節日習俗

春節:古曆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從臘月中旬起,人們開始置辦年貨,掃塵刷牆,布置室內。二十三日“祭灶爺”(亦有二十四日),讓灶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三十日安神敬祖,張貼春聯,日落前在門內橫放一棍棒或刀片之物,意為拒邪入戶。當晚,稱“除夕”,送舊迎新,講究通宵不眠,謂之“熬年”。全家團聚,歡慶嬉鬧,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三更時辰,敞開門戶,鳴放鞭炮,點燭焚香,祭祖祀神,祈福求財。初一黎明,更換新衣,先給祖宗燒香,再給長輩“拜年”。日出前吃飯,這是全年第一頓飯,宜早不宜遲,宜剩不宜歉,一般講究吃餃子。餃子如有破綻,隻許說“掙”,不許說“爛”(剩意豐收有餘,歉意歉收無飽。“掙”為賺錢,“爛”為賠本)。飯後,戶族間相互拜年,慶賀祝福。初一起“出門”(走親戚,又稱拜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春節習俗除叩頭作揖,敬神撥火等陋俗被廢除外,其餘都沿襲下來,並增添了新的健康內容:開展擁軍擁屬、擁政愛民活動;舉辦球類、象棋比賽和書畫展覽;演出文藝節目;師生、師徒、朋友之互相發短信賀年等。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本縣俗稱“過小年”、“過十五”。從正月初五起,舅家給外甥、幹大給幹兒、奶媽給奶兒開始送燈籠。一般送一對燈籠、十根蠟燭、十根麻花,連送12年。孩子接到燈後,每晚打(挑)燈成群結隊玩耍嬉鬧,直到十五後。十五這天,燃放鞭炮,敬神祭祖。晚飯後門首掛燈,屋裏院內旮旯拐角燃燭照明,給祖先墳上燒紙送燈。然後外出看熱鬧(焰火、龍燈等),或聚集玩耍娛樂。元宵節的特色是花燈,燈的式樣繁多,人物、花卉、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孩子長到12歲就停止打燈籠,叫“完燈”。新婚節一年的青年,嶽丈家在十五前送給宮燈一對,叫“追燈”,元宵夜掛於門前。新婚夫婦接到燈後,即隨送燈人去嶽丈家“躲燈”(一般十四去,十六歸)。追燈送燈要選擇好日子。立春前日、後日和正月十三日都屬禁忌日,除這幾個日子外,均可追燈、送燈,逢六適九更為合意。“文化大革命”中,送燈追燈被視為“四舊”一度禁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複送燈習俗。人民政府為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倡導自製各種花燈,舉辦燈展、燈會、燈謎和文藝演出,豐富了燈節內容。

葛牌

清明節: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前一日為寒食節,距先年冬至剛好105天,因之本縣民眾叫“一百五”。這天人們雖不食冷,但民慣吃野菜(相傳這天吃蒸菜不頭疼)。午後,普遍去祖先墳上燒紙。婦女這天禁忌做針線活及捶布洗衣。清明節群眾還習俗打秋千,一些地方還有“秋千會”。如今除沿襲舊習俗外,祭掃烈士墓,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新風俗普遍興起。

端陽節農曆五月初五,本地俗稱“端午節”。清晨,人們在門道插艾蒿,給小孩佩戴各種樣式的“香包”。“香包”用棉布做成,外麵繡花,樣式繁多,內裝雄黃、丹砂、香料等。有人還給小孩耳、鼻塗抹用酒調和的丹砂、雄黃,並在當日采集百草、艾蒿,妥善存放,配製藥劑療疾治病。端午節講究吃粽子,已婚婦女節前給娘家送粽子、油糕、綠豆糕等食品。婚後頭年,娘家給女兒送竹門簾、涼席等。有些家庭經濟狀況較好,還給女兒送蚊帳、電風扇等高檔家用電器,叫“過時節”或“追端午”。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人們稱“八月節”或“八月十五”。節前外甥要向舅家、姨家,女婿要向嶽丈家逆“節禮”。十五日夜,在庭院擺香案,供糖果月餅,家人一起拜月、祭月、賞月。之後家人分食果品,對遠離未歸的人,留下或寄給一份。現在送節禮已不限於月餅一種,特別是新婚夫婦給嶽丈家,一般為四樣,多至11樣。師徒、師生、朋友間亦始盛行饋贈節禮。

民風民俗

紅白喜事

在藍田葛牌鎮有過紅白喜事的風俗,紅事是指嫁娶,白事是指埋人。

(一)辦婚事。在葛牌鎮地區,辦婚事主要由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媒人說媒。媒人一般為村裏年齡大的婦女,平日裏喜歡走村串戶,了解村裏和鄰村姑娘、小夥子的情況,覺得哪家姑娘和這家小夥子般配,就會主動與雙方父母搭話,說明來意。同意後,媒人會選定日子安排兩個年輕人在另外的某個地方會麵(背見),如果兩個年輕人沒有啥意見,媒人會同雙方父母選定見麵的日子。

第二步相親見麵。見麵時一般是女方到男方家裏,多數情況下男方的長輩要給女方見麵禮,一般家庭每個長輩給見麵錢。

第三步過禮(相當於訂婚)。相親成功後,雙方家長通過媒人議定彩禮,由媒人將彩禮以及男方準備的四色禮送給女方,四色禮一般為一身衣服、化妝品、鞋帽等。彩禮由雙方通過媒人談定,一般家庭5000元至800元,多的也有1萬元的。過禮後,雙方算是正式訂婚。從過禮後到結婚前的這段時間,雙方父母默許兩人來往,每逢過年、過節,準女婿要帶上酒、肉、糕點上丈人家,冬夏男方要給未過門的媳婦各買一套衣服。

第四步結婚。結婚的花費因家庭經濟不同而異,經濟狀況好的家庭花費3萬元,條件差的也要1萬元左右。結婚的花費主要包括購買家具和擺酒席。男方要購買組合家具、彩電、電扇、洗衣機、DVD等,各家根據經濟狀況而定。女方一般購買被子等床上用品以及一些小家具,如衣架、臉盆架等做陪嫁。女孩出嫁的前一天或當天,女家要亮嫁妝,親戚朋友會趕來送禮,一般是毛毯、被麵、臉盆等生活用品。

參加婚禮的人員,一般為兩家的親戚、朋友、鄰裏鄉黨等。

(二)白事(喪事)

在藍田葛牌地區白事儀程主要有以下方麵:

報喪——人死(葛牌地區有叫“老了”、“仙逝”、“倒頭”等)後,當緊的是要給親屬好友報告喪訊,謂之報喪。報喪有著嚴格的講究:必須由死者的長子身穿重孝、手拄喪棒,由族中有一定地位的人帶領,先給舅家或舅爺家(男死給舅父家,女死給舅爺家)報喪。到門口時要跪地大哭,舅家或舅爺家的主事女人即刻出門,於房側坐地而哭。哭罷即向報喪者及陪伴的族人詳細詢問死者情況及入殮的日期等。給其他親戚報喪可由次子、孫子報喪,次要親戚朋友由族人或幫助的執事報喪亦可。

箍墓——在報喪以後,定準穴位先給墳地推磚做箍墓的準備,一般穴深0.5至1米,明廳的長度寬窄應能放入棺柩並有一定活動餘地為宜。在明廳的頂端,一般是東方或南方,掘一洞形墓室,謂之“穿堂”,一般墓室即此就算告成。有錢人家一般用磚箍墓,即就要把“穿堂”掘得大些,用磚把“穿堂”周壁都砌起來,穿堂的地麵也用磚鋪平。講究一點的還要在穿堂門口外用磚砌門樓,門楣上刻“駕鶴仙遊”等字,兩邊刻上對聯,有的還雕刻“八仙”、鶴鹿等。給死者箍墓名曰“蓋房”,如果是老喪,箍墓應不少於五天。

三件衣、五件衣——無論是“三件衣”、“五件衣”,都是指人死後穿“壽衣的件數”,葛牌地區稱“老衣”。一般情況下給死人最少要穿三件衣,也有五件的。穿老衣多少與家庭經濟狀況、死者年齡、身份有密切關係。有的也按死者生前的職業、習慣、身份和要求來決定服飾的式樣和件數。

入殮——入殮就是將死者盛入棺材的過程。入殮前首先給棺底撒一層幹土或灰,再鋪一層柏雜,上麵鋪一條紅褥子。然後由孝子中的長子抱頭,其他男孝子和執事幫忙,在主持人的指導下,將死者放入棺內,用草木灰紙包將四周鑲實。棺內四角放置絲麻銅錢、元曲等。揭去蒙臉紙,用白酒擦臉,取出12中幣置於胸前,打狗餅七個,左三右四放入兩側袖中,蓋上棺蓋。整個入殮過程孝子不能哭,忌將淚滴入死者身上,怕引發死者靈感發生屍動。蓋上枋蓋後孝子放聲大哭。入殮一般不過午時,舅家人(俗稱老外家)不到不能入殮。

靈桌、靈堂——靈桌就是安放亡者神位的桌子,安放靈桌靈位的地方叫靈堂。靈堂一般設在正房或廳房的正中稍後,前麵留出空地,是吊孝、行禮、上香及整個禮儀進行的場所。死者的遺體在下葬前的時間內,停放在靈桌後麵,用帳幔將遺體與靈桌隔開。靈堂後部兩側放置長凳,供女孝子哭靈用,靈堂前部兩側放置草袋,男孝子跪在草袋上燒紙守靈。靈桌正中放置神堂,神堂前置一神匣,匣內供奉著寫有亡者名諱的牌位,稱為神三。若有遺像,同時置於牌位一側。前麵還有香爐、蠟台、供品等;靈桌兩側有金童玉女,桌下有化紙盒,不停焚紙;桌後的亡靈頭部下麵置一青油燈,叫“長命燈”;靈堂四周擺放有搖錢樹、金山銀山、金鬥銀錁等各種紙紮,牆壁和帳幔上掛著挽聯、唁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