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擴充隊伍,招兵養馬為國民革命蓄積力量。楊將軍樹起招兵大旗,臨潼及周邊蒲、富、渭、原的窮苦百姓迫於生計雲集櫟陽,製止了其他土匪的打劫,維護了櫟陽地區及周邊的治安。

其二,為提高部隊的綜合素質,提高戰鬥力,楊將軍拜訪邀集誌士名人和聘請軍事教官,禮賢下士,重用知識分子,虛心請教,授職放權。一些先進人士如:井勿幕、蒙發源、王明軒、郭則沉、薛瀾生等人積極輔佐。部隊經過比較正規嚴格的訓練,軍紀嚴明,文化上也有所提高,逐漸改變了農村的散漫習氣。在加強訓練的同時設法籌集武器,統一服裝,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還記得這支紅帽圈隊伍經常在清河溝灘進行實彈演練的情況。經過幾年的訓練蓄積,這支農民起義隊伍發展成為兩千多人且意誌紀律良好頗有戰鬥力的革命之師。為以後馳騁關中轉戰三秦奠定了基石。

其三,創辦櫟陽高等小學堂。楊將軍舉義旗參加革命並結交了很多先進的知識分子以後,感到普及文化啟迪民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時農村教育落後文盲很多,農家子弟很少有人上私塾,而私塾裏先生教的無非是四書五經、三字經、弟子規之類的老古董,早已不適合社會發展的要求。楊將軍就在他的家鄉蒲城孫鎮捐資興辦了高等小學校,幾乎與孫鎮小學興辦的同時也在籌劃創辦櫟陽高等小學堂(時間當在1917年秋)。他親到衙門申請注冊,親到三原聘請在那裏任教的櫟陽人士田毅安先生回櫟陽籌辦。在校址問題上曾與櫟陽地方紳士有過爭議,楊將軍據理反駁,終於將校址選在南街原官府南倉內,即少占了耕地又利用了閑置屋舍還減少了開支。櫟陽小學於1918年春正式掛牌升旗。

櫟陽小學在楊將軍親自培育下,從開辦以來一直把培養人才倡導文明、普及文化、啟迪民眾作為宗旨和原則,聘請思想先進品格高尚的知識人士做教員。據趙德福老先生回憶,他當年曾在櫟陽小學上過學,並和王炳南先生是同學(王先生是新中國首任駐波蘭大使,曾任外交學會會長。他父親當時是楊將軍的參謀人士)。櫟陽小學從創辦到解放時的30多年辦學曆程中,七位校長均為地方上知名的知識人士,教員中有20多位是中共地下黨員,櫟陽小學培養了大批國家棟才。她也是中共地下黨活動中心和交通站。田毅安先生的長子田學紀在20個世紀80年代中期曾以《革命搖籃——櫟陽小學》為題翔實地反映了櫟陽小學的光輝經曆,文章曾在臨潼政協內部刊物登載,引起了政協領導的重視。

其四,注重保護文物古跡。

1.櫟陽東門外二裏許,路北有一浩大的陵園約60畝。陵園中心路兩旁有石人、石馬、石獅、石獸、石華表等石雕24尊,高大魁偉,周圍古柏蒼鬆,遮天蔽日很有氣勢。是明朝永樂年間尚書呂震的陵園。楊將軍在櫟陽駐紮多年,曾多次到尚書墳拜謁參觀,很重視保護一代名臣的遺跡。嚴令部隊不要破壞陵園的一草一木。

2.櫟陽城牆寬闊高大,楊將軍派人將四座城樓修繕一新,並在城樓上住宿部隊。在四座城門的門洞上方,請石匠刻碑鑲嵌其上。東城門洞上鑲嵌的碑石上刻二字“望橋”(櫟陽橋),南門洞上碑石上刻“望驪”(驪山),西門洞上是“望嵯”(嵯峨山),北門洞上是“望清”(清河)。這些字都出於楊將軍幾位飽學資深的參謀之手。

3.聽卷子村已故的老先生梁彥平曾言(約在1964年),楊將軍於1921年前後幾次到卷子村去,一是打聽卷子村的曆史,尋找有關卷子的傳說及文物古跡。二是參觀景丹墓(景丹是東漢光武帝時的大將軍)。告誡百姓保護好這座古墓。三是查訪風俗民情。給當時卷子村的老百姓印象深刻。

4.櫟陽四景之一的東門外照人碑是金朝時代的碑刻,其中的文字記載和“雲房”二字很具曆史資料及書法藝術價值。原先鑲嵌在東城門外牆體上,楊將軍發現後很重視,即讓下屬請人將碑石取下,另行鑲嵌在東城門洞內,從此這塊碑石被完善保存下來,避免了風吹日曬和雨淋霜打,幾十年來光彩照人。

1924年楊將軍帶領部隊離開了櫟陽古鎮,他本人及手下官兵對古鎮這塊根據地依依不舍。臨行時部隊步伐整齊,對夾道歡迎的櫟陽群眾行舉手禮以示感謝。部隊出西門後,由壓後的一連官兵同時舉槍向空中鳴槍七響,以表示對駐紮了七年之久的櫟陽古鎮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