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祖庭——古樓觀鎮(2 / 3)

樓觀台作為道教的發祥地,不光引起曆代帝王的重視,而且又成了方士、學者雲集之地。北周武帝不信佛而信道,集中全國十名學者在樓觀台附近的田峪研究道家學說,並開始修編《道藏》。到了元代這裏又設立了十方叢林院,全國各地的道觀都在該院派駐代表,於是樓觀台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據不完全統計,曆史上在這裏研究老子學說取得成就的就有一百多人。據文物考古發現,此處現有清代以前的重要碑石多通,文物172處,此處李白、岑參、白居易、蘇東坡、王禹等古代詩人都在這裏留下了不少詩作。這裏的碑石中還保存了趙孟兆頁、高文舉、歐陽詢等曆史名人的書法珍品。高文舉用梅花篆字寫的《道德經》碑,就是有名的高壽羽體,歐陽詢的“大唐宗聖宮記”石碑,係自己撰文、自己書寫,而且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發現的一通歐陽詢隸書石碑,在書法藝術研究方麵,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目前,日本《朝日新聞》報頭四個字,就是從此碑上拓下拚接而來的。

樓觀台創於西周,秦漢增建,大唐鼎盛,金時兵毀,元朝複興,明清漸衰,當代恢複,現已升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可與黃陵、孔林並列為聖地,這裏有全世界緯度最高、全中國第二大竹類品種園,是國家級森林公園,著名的秦嶺珍稀動物養殖基地就建在此。樓觀的每一個景點都蘊藏著一個美好的傳說,有太上老君煉丹留的“碾藥石”,有解去時疫、藥到病除、聖水回春的“上善池”,有老子白骨試徐甲的“化女泉”;有呂祖南山戲牡丹的呂祖洞,還有秦腔戲中“花廷相會”裏提到梅花篆字等等,當然流傳下來的還有那句“因老子道德被尊為九流之祖”而稱“老子天下第一”的稱謂。

老子講授《道德經五千言》後就經常住在樓觀台西5公裏處就峪溝口的古陵山。此處鬆柏交翠,廟宇淩空,環境幽雅清靜,老子在此修身養性,後坐化成仙,稱之上院,被人們譽為洞天福地的西樓觀。這裏有老子祠,老子藏丹的神洞,洞門上以白玉鐫刻著“吾老洞”三字。洞深莫測,據說可直達四川青羊宮,內藏老子頭骨石匣,洞內寒氣逼人無可接近。老子死後埋藏於西樓觀就峪口的大陵山,墓呈圓錐形,高約2米,直徑5米多,墓首立有“老子墓”石碑。係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題書。

西樓觀的廟宇主要分布在大靈山上,其形與其名皆酷似東樓觀,有老子洞、鬥姥殿、左鍾右鼓,兩廓畫廊。大陵山形似展翅金鳳。“鳳”脖左側有老子修煉坐化的“吾老洞”。“鳳”頭前有授經台、紫雲樓、大聖殿、無量殿等。“鳳”翅下是老子陵墓,係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大陵山的青嶺、簞架山、紅樺山均是茂林修竹、峰巒疊翠。山上的南天門、紫雲亭、觀星樓、玉光閣等古跡。在綠樹的掩映中微露一角,似招手迎賓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曾數遊西樓觀,並留佳作數十首,夏遊之後賦詩有雲:“白水滿時紅鷺下,綠槐高處一蟬吟。酒醒門外三竿日,臥看溪南十畝陰。”

樓觀台與西樓觀之間的延生觀村,就是唐朝兩位公主當年出家之地。唐太宗之女曾終道於此。公主潛心於道,上言太宗請求免除自己的“公主”名號,並自願放棄全部私產和租賦與皇家斷絕一切關係。自稱這樣做是為了“延十年生命”。太宗感其言誠,遂予恩準,並賜觀名為“延生觀”。世人亦呼其名為“延生公主”。

民間傳說:延生公主美貌聰慧,年輕出家,在此修道,頗有造詣。但公主畢竟是女流之輩,嬌弱無助,不幸被延生觀後的山大王黑文藝掠為壓寨夫人。觀中道友,三年未能找見公主,焦急萬分,隻得實報朝廷。一日太上老君給太宗托夢,告明公主著落。又雲,黑山寨主驍勇異常,要救回公主,朝中諸將,皆非對手,惟尉遲敬德可當此任。於是,敬德奉旨征討黑山寨。大戰之後將黑文藝生擒並斬首,終於救出公主,摔死公主與黑風寨主之所生小兒。公主羞慚悲傷難耐,趁人不防奔向東側一懸崖,跳崖身亡。後來這裏就取名為舍崖。太宗厚葬公主,又念黑文藝三年中待公主甚善,亦為其配一金頭,組成“完屍”,與公主合葬在舍身崖之西。

其後,唐睿宗第九女玉真公主於太極元年即景雲三年(712)亦離宮入道。先在長安築觀,後轉至延生觀修行。玄宗皇帝曾禦筆題寫了《玉真公主朝謁譙郡真源宮受道士王屋山仙人台靈祥應記》碑額。

開元十八年(730),詩仙李白曾於延生觀(即玉真觀)結識玉真公主,駐此賦詩兩首,後經公主力薦,始得入朝為官。成語故事“終南捷徑”一詞便出自於此。由此向南,綠竹叢中,白牆之內,古樹參天,碑石肅立,宮殿台基,高大寬平,這是占地18150平方米的宗聖宮遺址,遺址內草樓觀、三清殿牌坊等文物曆曆在目,古銀杏樹已曆兩千餘年,老樹虯枝,生機勃勃。

與延生觀比鄰的大秦寺,是我國僅存的唐代基督教遺址。寺塔巍峨壯麗,寺南為五丘木山,寺西為塔峪村。據考證,此寺為唐代五郡城。《大英百科全科全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均載:在大秦寺出土了《大唐景教流行中國碑》,明天啟三年(1623)出土。碑示為景淨撰,呂秀岩書,敘述了唐太宗、高宗、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等皇帝對景教的支持與景教在中國各地流行的情況。後來碑石彩置為西安碑林。大秦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曆史見證,對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