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半生從事教授,對子侄輩嚴厲訓導,每日五更,子侄輩環立榻前,背誦詩書,數十年如一日。路氏一門,文風甚盛,路慎莊之孫路孝植,字壬甫,日本東京駒場農科大學畢業,曆任學部主事,教育簽事,湖北省教育廳廳長,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等職。可謂是克紹箕裘,不墮家風。路德死後,安葬於馬召南金盆山中。
民間諺語有曰:“天下村數豆村,豆村下來是路村。”終南鎮的豆村之大,全國有名,號稱“天下第一村”,人口過萬,南北六裏,東西三裏。自古以來,這裏就是遠近聞名物資集散地,古以製售陶皿器具“豆”聞名天下,稱為豆村。豆村村北的馬家曾是西周時期的古戰場,在此遺址上曾出土過國家一級文物——西周青銅鼎一尊,其製造工藝比故宮珍藏的還要精細。豆村四月初八古臘會規模盛大遠近聞名,每逢古會,商販雲集,行人如織,四裏八方的莊稼人都來這裏逛會、看戲、走親戚。遊古臘時,八台神龕前行,百竿靈幡搖曳,數百彩旗漫卷,一路鑼鼓喧天。古臘工藝,巧奪天工,瓜果人物,魚蟲鳥獸,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所到之處,八村九社鳴炮相歡,家家戶戶瓜果伺候,善男信女頂禮膜拜,整個村內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終南鎮老街西街
提起終南鎮的“老王會”,在周至境內及至關中地區名氣甚大,共有甘溝、解村、三灣等13個村堡聯合舉辦,廟會祭祀的所謂老王,是指唐代的兩位愛國英雄——張巡和許遠。
安祿山發動叛亂後,張巡與許遠合兵守睢陽,堅守數日,援絕糧盡,城陷被殺。張、許二人在唐代就被立廟祭祀。《新唐書·張巡傳》:“天子下詔,贈巡揚州七都督,遠荊州七都督……皆立廟睢陽,定時稱祀。睢陽至今祠享。號‘雙廟’‘雲’。”後來在南各有立廟奉記,進而遍及全國。宋時封張巡為東平威烈昭濟顯莊靈王,許遠為孚應昭烈王。故十三堡古會稱張、許為老王。
人們何以對張、許二人如此敬仰,這主要是被他們的英雄氣概所感染。按《舊唐書·張巡傳》:巡神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皆裂血流,齒牙皆碎,城將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正是由於張巡有“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之語,所以民間都以張巡為驅鬼辟疫之神,其形象則赤發青麵,吻出四牙,狀其獰惡。
老王會最早的發起,為甘河村人司際虞所首倡。司際虞,字舜山,號艮齋,道光八年舉人,曾任綏惠州學正。著《醒世要言》。同治五年(1966)裏後在村南孤魂廟(祀張巡之廟)教學。由於當時清口正處於外患日劇之時,司際虞出於愛國心,號召人們效法張巡、許遠,愛國忠君。於是聯合甘溝、梁家村、陌阡、強家莊、解村、徐家村、南北圪塔興、千家灣、韓家灣、黑河三灣等十三堡,於每年正月二十七、八舉行盛會祭祀,每年輪流一村主辦,唱戲,耍社火,賽紙,賽鑼鼓,紅火熱鬧,至今不衰。老王會不僅弘揚了廟會文化,而且於古會之上進行物資交流,十分有利當地經濟的開發。
在終南鎮內,要提起勒馬村還有一段神奇的來曆。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內亂四起,劉秀被王莽的大將軍圍追堵截,一路朝東,躍馬越過田峪河畔,剛勒住馬韁,隻見田峪河內洪水大發,追兵受阻,才使劉秀在此大難不死,不久後東山再起,一舉殲滅王莽做了後漢皇帝,勒馬而立的地方後來形成的村子就叫勒馬村。
如今的終南古鎮交通便利,301國道橫東西,縣域骨架路四通八達,連接南北,與107省道旅遊線貫通。水利資源也十分豐富,黑河、田峪河、天井河穿境而過。在經濟發展中已由原來的農業大鎮轉化為經濟強鎮的發展戰略。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格局初具規模,以果業儲藏、建築材料、食品加工、機械製造、木器加工、釀造為主的產業基地已經形成。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終南鎮實施的“12211”計劃(即1萬畝蔬菜、2萬畝苗木花卉、2萬畝高效糧田、1萬畝果品、1萬畝牲畜飼料基地)初具規模。2006年工農業總產值突破6.5億大關,人均純收入達以2620元。有著悠久曆史的終南古鎮正一步一步走向繁榮富強的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