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勝地細柳鎮(2 / 3)

關於府君廟的府君崔玨,史書史籍曆來說法不一。1999年出版的《長安縣地名誌》記載:“唐相崔玨祠在城南崔家莊,崔玨隨李世民征戰多年,被李世民尊為府君,即自己的長輩。”稱這一代為崔玨故裏。

而另一種說法,則稱為樂平人(今山西省昔陽人),唐代貞觀年間進士,曾作山西長平縣令,有功德於百姓,後人建府君廟紀念。還有說崔玨為今河北磁縣人,死後成神,是掌管生死簿的判官,據說今河北也有崔府君廟。

關於府君廟的傳奇更是多種多樣,而為唐太宗治病之故事較為流傳。據說崔玨為官清廉,剛直正派,死後封為豐都判官,主管生死簿。貞觀年間,太宗突發大病,傳禦醫診治,然而病情危急,禦醫也無回天之術,群臣慌亂。相國魏征卻沉著平靜,讓人取來筆硯,親自動筆給老相崔玨寫了一封信,當即燒化於太宗床前。說來也奇,第二天太宗就起死回生轉危為安,並敘說起他夢遊地府的故事。原來,唐太宗夢遊遇見主管生死簿的崔玨,崔玨打開生死簿,見太宗壽期已到,大吃一驚,然念及太宗治國有方,為民心所擁戴,遂執筆將太宗“在位十二年”的“一”改為“三”,為太宗又添壽“二十年”,並親送太宗離開地府。病愈後的唐太宗,非常感激崔玨。於是就封崔玨為府君神。

又有故事傳說在南宋初年,趙構從北方南逃時,跑得疲憊不堪,忽見前邊有座崔府君廟,就進廟想歇息一下,剛要躺下,忽聽有人說“金兵追來,門外有馬,快逃”,趙構出廟,果見遠處塵土飛揚,再看廟門外,果然有馬,並且早已備好了鞍,於是急忙躍身上馬疾馳過了黃河,得以脫險。據說說話之人即府君神,所騎馬是廟內泥馬。趙構南渡後即位,即宋高宗。宋高宗即位,感其府君神救命之恩,以後在京城臨安建了一座府君廟,並賜額“顯聖”,隨後詔令全國建起了36個府君廟。顯然這是趙構以民間傳說,巧構故事為鞏固自己統治地位服務罷了。

一座府君廟,派生出許多故事,而民眾最信奉的還是替明君、替百姓辦事的府君神,以後府君廟曆經修葺,周圍群眾奉祀朝拜,無不出自其感恩心態的。府君為民辦事醫病的傳說就有不少。比如傳說河北一善人身染重病,多方請名醫醫治無效。有一天,門外忽然來一白發老者,言說能治百病,善人將其染病之事細訴與老者,老者說願開方讓他一試,遂開一藥方,讓其立即抓藥服用。說來也奇,待中藥熬好服下,竟藥到病除。善人三拜九叩,感謝救命之恩,並奉酬金於老者,老人拒不接受。善人問其何處人,老者回答曰陝西長安府君廟人。以後善人感其救命之恩,鑄一鐵旗杆,千裏迢迢從河北長途運抵細柳府君廟,豎立於廟門之前,永作紀念。諸如此類故事,傳說亦多,且有實物附證,堪稱神奇。

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細柳鎮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不隻古代這兒出現了不少著名人物,就是近現代,亦人才濟濟,燦若星漢。特別是湧現出一批可歌可泣,視死如歸,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拋灑熱血,英勇不屈的革命英烈,讓人讚歎不已。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革命烈火熊熊燃燒,學潮、革命運動風起雲湧,受其熏陶感染,細柳地區湧現出了一批著名的革命人士。其中農運勇將李艮與赤衛隊長徐漢儒就是其中最為影響深遠的人物。

李艮,字育初,化名愚癡,1908年9月5日生於長安縣細柳鄉薑仁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上學時,他刻苦用功,成績優秀,閱讀革命書籍,對社會現實有了較深刻認識。1926年春考入省立第三中學,加入了由共產黨員創辦的西北青年社,不久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學習,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當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他與徐漢儒、康居仁等人被黨組織派到魚化、細柳、河池、五樓一帶發動農民運動,在他們的宣傳鼓勵下,整個長安西南農民運動如火如荼,鎮壓橫行霸道的鄉紳、惡霸,使這些惡霸豪紳受到應有的懲罰。在李艮的影響下,他的妻子與父親積極參加革命活動,一心支持黨的工作。1928年11月28日晚,因叛徒出賣,他與在縣委機關開會的省委書記潘自力被國民黨特務逮捕。敵人軟硬兼施,李艮大義凜然,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英勇頑強的氣節。1930年11月,蔣馮閆大戰時,李艮等趁機出獄。1931年9月李艮任陝西省委委員兼任西安市委書記,組織發動了西安愛國學生舉行的聲勢浩大的反日驅戴(戴季陶)運動。1932年10月李艮與紅四方麵軍相互策應,發展川陝革命根據地,還曾擔任紅二十九軍政委,半年多時間進行了大小戰鬥23次,建立了250平方公裏的根據地和400餘平方公裏的遊擊區。1933年4月6日,李艮在陝西西鄉縣壯烈犧牲,時年2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