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隨後,江澤民與桑帕約總統等中葡兩國的主要代表,走到主席台前,握手合影。
0時10分,澳門政權交接儀式結束。澳門,終於回家了。
交接儀式結束後,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
出席澳門政權交接儀式的約有2500人,其中有53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的代表,40多個國家駐澳門總領事、名譽領事和國際組織駐澳門的代表,以及一些國際友好人士。
澳門各界人士,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代表,台灣同胞,以及來自30多個國家的華僑、華人代表,也出席了交接儀式。
來自世界各地近300家新聞媒體的3500多名記者,對澳門政權交接儀式進行了采訪報道。
從1849年,中國喪失了在澳門的實際主權。
到1999年,中國對澳門恢複行使主權,曆史走過了整整150年。
澳門的回歸,在世界範圍內,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澳門回歸祖國,證明了“一國兩製”方針的正確性。
“一國兩製”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同中國國家統一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在客觀地分析了台灣、香港和澳門的曆史和現實之後,得出的正確結論。
香港問題、澳門問題的圓滿解決,充分顯示了按照“一個國家,兩種製度”,實現中國統一大業的指導思想,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澳門各界合力建設特區
在澳門回歸祖國5周年前夕,時任全國人大代表、《澳門日報》社長兼總編輯李鵬翥說:“作為一名報人,有幸既看到香港的回歸,又見證了澳門的回歸,已經令人終生難忘。”
李鵬翥接著說:“而澳門回歸5年來,親眼目睹了民心穩定,經濟日益發展,治安變得良好,大家對前景越來越有信心。見證曆史,參與曆史,這是人生難得的經曆。”
李鵬翥又說:“回歸前的一段時間,澳門社會治安和經濟情況都比較差,報紙版麵上,每天打打殺殺的東西不少。外來投資者的信心受到影響,經濟連續4年負增長。”
就在這個基礎上,特區政府在1999年5月成立,並順利完成了中葡政權交接工作。
李鵬翥說:“回歸後,特區政府勵精圖治,特首何厚鏵提出的‘固本培元、穩健發展’方針,非常切合澳門當時的情況。”
回歸前的公務員隊伍裏,在中、高層職位上,沒有中國人。回歸後,中國人進入了公務員的中、高層。雖然經驗有點不足,但他們年輕、有幹勁、充滿愛國愛澳的激情,迅速著手,熟悉各部門的工作。
回歸後的最初一、二年,澳門經濟尚未複蘇,失業率較高。特區政府在做了一係列的工作之後,經濟上去了,失業率明顯降低。
有些人沒工作,大多是因為知識結構、經濟結構改變的問題。比如,一些年紀大、知識水準也不高的人,找工作就比較困難。
對這批人,政府設有救濟網,向其發放援助金。政府還開辦文化班,幫助這些人逐步轉業。這些措施,在穩定社會、促進和諧方麵都很得力。
澳門回歸後,社會氣氛和諧,各界人士同心同德建設特區。
李鵬翥說:“因為大家都知道澳門的底子薄,地方小、資源少、人也少,無法與香港或其他一些發達大城市相比。但是,澳門人都感到要有誌氣,要努力把自己的家園建好,這種感情非常難得。”
李鵬翥還提到,“澳門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社團特別是愛國社團很多,還有很多慈善機構。”比如同善堂、紅十字會等,幾個大的社團,都通過不同形式的工作,協助政府穩定社會,對窮困、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澳門雖然隻有數平方公裏的範圍,但是卻濃縮著中西文化的交融,有著很深的文化意蘊。在文化旅遊方麵,也蓬勃地發展著。土生葡人將澳門視為家
狄比道是土生葡人,他已經作了多年的公務員。狄比道說:“我生在這兒長在這兒,覺得澳門才是我的家,應該在這裏為澳門服務。”
土生葡人是指在澳門出生、具有葡萄牙血統的葡籍人士,包括葡人與華人,或其他種族人士所生的混血兒。他們既是澳門曆史的產物,也是澳門社會結構中一大特殊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