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高芳說:那激動人心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但是,幸運的事情在沒多久就發生了。
高芳說,在1983年的5月份,他們全家到在市民政局工作的表舅家玩。表舅一見到高芳,就說:“芳芳,表舅送你件禮物。”
當時,高芳還天真地說:“又不是我的生日,怎麼會有禮物呢?”
隻見表舅拿出一本1983年4月《共產黨員》雜誌,封麵上竟然是自己和鄧爺爺的合影!
高芳說,後來這張封麵被幼兒園老師拿去展覽,沒有再拿回來,真是遺憾。
到了1983年的下半年,高芳和媽媽有一次路過《杭州日報》攝影圖片社,突然發現在櫥窗裏有她和鄧爺爺的合影。
就這樣,高芳終於拿到了這張珍貴的合影。爸爸給照片配上新的鏡框,一直掛在高芳的床頭,伴隨著她讀書,乃至參加工作。
就這樣,高芳整個家都知道並看到了這張照片,其他幾個孩子都在羨慕高芳,都在想自己是否也有一張與鄧小平爺爺的合影。
雖然事情已過去多年了,但是高芳還會不時地想起當年的情景。高芳總是說,事情真的很巧,如果當時和媽媽不往那櫥窗看,那麼也不會發現自己的照片,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故事了。
而高芳的表妹沈鶯說:
說心裏話,我很開心也很激動,第一次看到自己和鄧小平的合影,我都有點不太相信。
我們全家真的很幸運,每一個小孩子都有一張與鄧小平的合影,而且照得還那麼清晰,神情又好。
說這話時,沈鶯一臉的笑容。
而高磊當時隻有11歲,是這些孩子中年齡最大的一個。因此,當年的情景也記得最為清楚。
高磊還回憶說:
我記得很清楚,當時鄧爺爺曾摸了我的臉,而且肯定有人把這一幕照下來了,可是我沒有像堂妹高芳那樣,在1983年就發現自己的照片了。
直到199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爸爸在杭州看到報紙上一張鄧爺爺與一個小男孩的照片。照片上鄧爺爺正親熱地撫摸著小男孩的臉。
我爸爸仔細一看,那不就是我嗎?到那時我才拿到了這張合影。
爸爸把照片放大了一張,一直掛在我們客廳裏。
高磊回憶說:
很幸運地遇到了鄧爺爺後,我就寫了一篇寒假作文《我見到了鄧爺爺》,老師看到後,作為範文在班內朗讀,在學校裏引起了轟動。
回憶起當年的情形,高磊仍然禁不住現出一臉的幸福表情。視察杭州農貿市場
鄧小平每次到杭州,都想方設法接觸群眾,調查研究,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頭。
一個雪後初霽的日子,鄧小平清早起來,興致很高,提出去看看杭州,看看西湖。
事先沒有驚動任何人,鄧小平和夫人卓琳、女兒鄧楠,在省公安廳長張秀夫等人的陪同下,在西湖邊徜徉。
雖然一路欣賞的是“天堂”美景,鄧小平心裏想的卻是“人間”尋常百姓的生活。
走著走著,鄧小平突然提出,要去看看附近的農貿市場。他心中掛念的是:老百姓的“菜籃子”豐富不豐富。
鄧小平總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現在人民群眾中,看看人民的生活。無論去工廠,還是到農村,他不願提前通知。這樣做,一是可以減少下麵的麻煩,二是可以比較真實地了解實際情況。
在省警衛處同誌的引導下,鄧小平拐進了杭州清波門附近的一個農貿市場。
這時,早市剛剛過去,但市場內仍人來人往,一些攤主照樣營業,叫賣聲不絕於耳。
鄧小平與普通群眾走在一起,沒有一點架子。
整個農貿市場十分繁榮。這邊攤位上擺放著西紅柿、冬筍、黃瓜、豆角;那邊是活雞、活鴨;以及大米、麵粉,還有盛放在大木盆裏的活蹦亂跳的魚蝦……
“樣樣都有。”鄧小平高興地對陪同的省委領導同誌說。
鄧小平走到一處賣冬筍的攤位前,隨手拎起一隻裝著冬筍的竹籃子,掂了掂,笑眯眯地問道:“筍,多少錢一斤?可不可以還價?”
攤主回答後,鄧小平繼續詢問道:“是不是自己種的?”
“自己種的。”攤主回答。
鄧小平高興地朝攤主點點頭,說:“好,好。”
在魚攤前,鄧小平又停了下來,仔細地詢問了“鯽魚”、“胖頭魚”的品種和價錢。
從蔬菜、禽類,到魚蝦、肉類,他都要親眼看看,親手摸一摸。
鄧小平出現在農貿市場,立即引來了人們熱烈的掌聲。這掌聲,表達了群眾對倡導改革開放政策的鄧小平的愛戴和崇敬,反映了群眾對身受其益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堅信和擁護。
清波門附近的這個農貿市場不大,於是很快就轉完了。群眾目送鄧小平離去,陣陣雷鳴般的掌聲響徹市場內外。
在返回的路上,鄧小平還繼續著農貿市場的話題,他說:“蔬菜挺新鮮的嘛。”
張秀夫說:“杭州近郊的蕭山、餘杭、富陽農民的自留地上,都種著各種各樣的時鮮蔬菜,農民收割下來就拿到市場上來賣了。新鮮的都是農民種的。”
鄧小平說:“嗬,農產品直接進市場。中間少了個環節。”
改革開放,為市場開放創造了契機,打破了過去那種獨家經營、封閉式、多環節的流通體製,鼓勵農民參與市場流通,大量商品源源不斷地流入集市貿易,使得市場越來越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