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蘇州之行
●鄧小平下了一個精辟的結論:“看來,市場經濟很重要!”
●江蘇的同誌說:“像蘇州這樣的地方,我們準備提前5年,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奮鬥目標!”
●鄧小平指示說:“你們要發動大家搞好植樹綠化工作。這是關係到保持生態平衡,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大事。”
● 蘇州之行
共和國故事·揮手布局肩負重任視察蘇州
1983年2月5日,鄧小平乘專列離開北京,前往江蘇蘇州、浙江杭州等地考察。
這次出行,是為了實地考察“小康”目標的可行性。
在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這是鄧小平早在1979年12月就提出來的,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目標提出的一個重要構想。
1983年2月6日下午,一輛乳白色的豐田麵包車,緩緩地駛進古城蘇州城南的十全街的南園賓館,隨後,麵包車平穩地停在賓館的新平房前。
見鄧小平同誌乘坐的車停好,南園賓館的工作人員趕忙迎上前去,打開了車門。
從車上下來的,正是中國社會主義又一個春天的催動者,鄧小平及其一行。
在蘇州視察的幾天裏,鄧小平就下榻在這座看起來並不顯眼的平房內。
在1983年春節前夕的古城蘇州,早已是春意盎然,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此時,南園賓館的庭院中,垂柳依依,隨風飄舞,金燦燦的迎春花已經含苞欲放,院中的紅梅也已綻開了嬌嫩的初蕾。
但見滿目春意融融,春光明媚,讓人的心中不由得充滿了喜悅與快慰。
就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鄧小平下榻在這座當時蘇州條件最好的賓館,開始了他日理萬機的工作,思考著國家的未來。
鄧小平來到蘇州的消息,在賓館內部不脛而走。
大家都自覺地把這一喜訊埋在心裏,但卻又掩飾不住地表現在臉上,每個人的臉上都呈現著神秘而興奮的表情。
賓館也曾接待過不少重要的領導人和來訪的外國貴賓。
但是,鄧小平難得來蘇州。因而,大家有一個共同的心願:
精心服務,讓他老人家休息好,以便有更多的精力考慮國家大事。
在我國遭受三年暫時經濟困難的時候,鄧小平作為黨中央總書記,曾到蘇州進行視察。
那是一個生產萎縮、市場蕭條、商品匾乏、困難重重,人們都在勒緊腰帶,渡過難關的年月。
鄧小平就是為了扭轉國民經濟暫時的困難,而來蘇州考察的。而1983年春的這次來察訪,是鄧小平第二次蒞臨蘇州視察。
此時,蘇州的變化真的很大。從人們紅潤的臉色、歡快的神情、多彩的服飾;從商店裏琳琅滿目的商品,菜場上應有盡有的副食;從新春佳節前夕,整個城市歡樂祥和的氛圍中,就可以感覺到這種變化是昔日無法比擬的。
鄧小平此行的目的,就是實地考察蘇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為決策全局和宏觀上的把握,提供經驗和依據。聽取江蘇省委彙報
1983年2月7日,鄧小平就約見陪同考察的江蘇省第一書記江渭清、省長顧秀蓮,以及蘇州地委、市委的負責同誌等,聽取工作彙報。
鄧小平特別關注農村的發展情況。他問:“蘇州農村的發展,采取的是什麼方法?走的是什麼路子?”
江蘇的同誌思考了一陣,回答說:
江蘇,特別是蘇州,曆來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蘇州農村經濟所以出現新的飛躍,主要靠兩條:
一條是重視知識,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依靠技術進步。
蘇州農村勞動力原本文化素質較高,為了發展生產,各地還吸收了不少上海、蘇州、無錫等城市的退休工人和科技人員,充分發揮他們的技術和知識的作用。
有些老工人很有本事,請來工作費用不多,隻是給點工資,解決點房子,就很樂意幹,在生產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往往是請來一位能人,就能建起或救活一個工廠。
另一條是發展了集體所有製,也就是發展了中小企業。在農村,就是大力發展社、隊工業。
社、隊工業發展的曆史和現狀,特別是它的生產和經營機製,顯然引起了鄧小平濃厚的興趣。
鄧小平神情十分的專注,他聽得特別的仔細,他好像看到了希望。
社、隊工業的崛起,對蘇州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社、隊工業是當時蘇州農村很有特色的一種經濟現象,是廣大幹部、群眾麵對勞力多、耕地少的現實,為穩定農業基礎,解決勞力外流,壯大集體經濟,提高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而闖出的新路子。同時,也是解放生產力,不斷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的必由之路。
江蘇的同誌彙報說,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社、隊工業的初創階段,曾經經曆過“千方百計找門路,千言萬語求原料,千山萬水跑供銷,千辛萬苦創基業”的過程,一番辛苦很是不尋常。
鄧小平聽後點了點頭,他當然理解創業之初的艱難與困苦。
創業雖然十分艱難,但是,一份偌大的家業,經過眾人的努力,終於創立起來了。
祖祖輩輩同土地打交道的農民,開辟出了一片新天地,過上了一種不一樣的幸福生活。
千百年來,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已經結束,“農民兄弟”現已跨進了“工人老大哥”的行列。
江蘇的農民,他們進廠不進城,離土不離鄉,開始實行了亦工亦農的製度。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社隊工業的初創階段十分艱難。但是,這個過程,卻給這個地區帶來了非常大的變化。
在1982年,常熟、沙洲等6縣,社隊工業總產值已達1818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035%,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社隊工業的大發展,反過來又為農業和副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裝備等物質條件,這就是“以工補農”,“以工建農”,農、副、工三業,協調發展,共同受益。
對於蘇州社、隊工業的成長和發展,江蘇的同誌歸納說:
歸根結蒂,憑借的是靈活的經營機製,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製。
從原材料的獲得,資金的來源,到產品的銷售,完全靠市場。
因此可以說,是市場哺育了社、隊工業。
老百姓能從實際工作中,領悟到了市場經濟的作用,這使鄧小平感到非常的興奮。
市場經濟這個問題,是他思考已久的一個問題。
當聽到社、隊工業的發展時,鄧小平深邃的目光,顯得格外的明亮。指出市場經濟很重要
市場問題,是鄧小平已經思考已久的問題。鄧小平認為,說市場經濟隻限於資本主義社會,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
在1979年11月26日,鄧小平會見來自大洋彼岸的幾位客人,他們是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以及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等人。
就在這次會見結束時,林達光突然提出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
您是不是認為過去中國犯了個錯誤,過早地限製了非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方麵限製太快,現在就需要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指導下,擴大非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作用。
這是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但是,出乎客人預料的是,鄧小平並沒有回避這個問題,而且他的回答,完全超出了客人提問的範圍,令提問者吃驚不已。
鄧小平說:
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
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
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能說隻是資本主義的。
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0鄧小平在這次談話中,第一次把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聯係起來。
在談話中,盡管鄧小平仍然強調計劃經濟為主,但這畢竟是我們黨的領導層,最先突破傳統觀念,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早論述。
鄧小平的這篇談話,當時並沒有向國內公開發表。
而且,在1983年出版的《鄧小平文選》中,也沒有收入這篇談話。直到1994年,這篇文章才公布於世,世人皆知。
原因是,當時大部分人的思想,依然局限於計劃經濟的思維中,“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簡直是不符合常規的論斷。
而鄧小平不願意把自己的看法,強製幹部們全部都接受,而是耐心地引導廣大幹部,在實踐中逐步地取得共識。認識觀念上的突破,也是在改革實踐中,才得以實現的。
廣東人愛吃魚,但是,在改革之前,魚米之鄉卻吃不上魚。每年的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或是節日,廣州水產總公司,總是派人到四麵八方去找魚。
在1979年,廣州市放開了魚的價格。一下子,魚的價格居然漲到了四、五元—斤。一個月的工資,才隻能買到10來斤的魚。
此消息傳到內地,輿論嘩然,都認為廣東人在胡來。但是,魚價一漲,養魚的人就多起來了,魚的供應量大幅度增加。
—兩年之後,魚價就跌下來了。隨之,廣州人吃上了廉價的活魚。這時,人們才真正看到了價值規律所發揮出來的巨大威力。
然而,在黨內,對商品經濟的反對浪潮依然很高。
那是在1980年時,新成立的國務院經濟體製改革辦公室,起草了《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初步意見》,承認:
中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是生產資料公有製占優勢、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商品經濟。
但是不久,對商品經濟的批判,便成篇累牘地見於報章。
有人宣稱:“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基本特征的,應該是計劃經濟,而不是商品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