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巨大成就

●深圳市委書記、市長李灝公開表示:“再難也得搞,要成立深圳市房改辦公室,專門抓此項工作。”

●原成都市住房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蔣治雲說:“如果沒有住房改革,想解決群眾的住房難問題那是遙遙無期。”

●王大爺非常激動地說:“當我拿到房產證時,特別激動。我總以為自己無緣住樓房了,沒想到老了,還住進了屬於自己的房子!”

● 巨大成就

哈爾濱住房改革的成就

改革開放30年間,哈爾濱大刀闊斧的住房製度改革讓市民首次擁有了可以上市交易的私有產權住房。大規模的商品住宅建設,更給市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變化看得見、摸得著,每個人都是受益者。

2008年,坐在孫女新買的20平方米精裝修高層小公寓裏,84歲的張奶奶感慨萬千。她說:

30年前,我們住的屋子也是這麼大,但卻擠著她和兒子一家老少5口人。那時候幾乎家家都是這麼緊巴,一個局長也不過就住30平方米的房。

為了住人,屋裏能利用的空間都占上了,推開門就是飯桌子,伸直腰腦袋就得撞吊鋪,老太太和兒子兒媳的床之間隻能拉上一道簾。

熬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兒子終於分到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兩室半”。2000年,孫子結婚,小夫妻貸款買了套80平方米的兩室一廳,自立門戶去了。2005年,兒子也買了套過百平方米的大房子,不但每人都有獨自的房間,還有專門的客廳和書房。後來孫女又搬走了,總嫌房子“擠”的張奶奶開始為房子“空”發愁了。

張奶奶家的“住房史”幾乎就是哈爾濱城市居民住房條件變化的縮影。

統計數據顯示,到2007年底,哈爾濱市城市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麵積由1978年的約3平方米增加到1885平方米。這意味著,冰城人的家在過去30年間,擴到了原來的6倍多。

與此同時,戶型多樣、衛浴分離、集中供熱、小區配套等功能性的變化,也讓市民的居住條件迅速自“有”而“優”,完成了生存型向舒適型的大轉變。

談及哈爾濱市的房改曆史,房產管理局的“元老級”退休幹部杜修家回憶說:

1978年啟動的道裏“三十六棚”和道外“十八拐”兩處棚戶區改造,拉開了哈爾濱市大規模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條件的序幕。

“三十六棚”的一期工程和“十八拐”改造進展神速,居民們當年就從低矮的棚戶區搬進了新樓房,家庭平均使用麵積也由從前的15平方米擴大到30多平方米。

此後幾年,哈爾濱市持續保持著年均竣工住宅麵積逾百萬平方米的建設速度,百姓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困擾政府和群眾的“住房難”問題初步得到緩解。

1991年以後,哈爾濱市開始又一輪大規模、成區域的危房棚戶區綜合改造和新區開發建設,先後重點改造了地德裏、薈芳裏、新陽等舊城區的危棚戶地段,同時加快了新區建設步伐,先後開發了遼河、林興、紅旗、宣慶、紅旗試點、閩江、河鬆、鬆北等一大批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新型住宅小區,其中紅旗試點和閩江小區還榮獲了國家建築工程質量最高獎,即“魯班獎”。

到2007年底,哈爾濱市人均居住使用麵積上升到1885平方米,比改革開放之初增了5倍多,且全市住宅開工建設規模仍以年均千萬平方米的速度不斷增長。

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後來抽取500戶居民樣本完成的一項調查結果,直觀地展現出30年間冰城市民居住質量的巨變。

改革開放之初,普通家庭大多數隻有一間住屋,廚房廁所都是公用的。通過城市建設和改造,單元配套住宅大量普及。

1985年,有廁所的家庭占297%,其中有浴室的家庭僅占07%;到2007年,有衛生間、浴室的比例已達到994%;1999年,哈爾濱市市民居住單元配套住宅戶數比重達到63%,首次超過國家小康居住60%的標準,到2007年單元配套住宅率已占到954%。不僅如此,集中供熱、燃氣入戶等現代化居住設施的普及,也使百姓的生活質量得到不斷提高。

據調查顯示,1985年靠火炕、火爐取暖的家庭占48%,到2007年998%的居民家庭用暖氣取暖,少數居民家庭還用上了更加清潔的電采暖;100%的家庭使用了燃氣,其中使用管道煤氣戶數為843%,液化石油氣戶數為157%。

2008年,哈爾濱市又開始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大規模天然氣置換工作,越來越多的家庭用上了更清潔更高效的新能源。

功能日漸豐富的同時,戶型的變化也日新月異。從以前的一屋一廚、兩屋一廚唱主角,發展到後來的通透板式、明廳雙衛、幹濕分離,複式、錯層、躍層、精裝修小公寓等多種戶型和內部分割方式,越來越符合不同層次人群的生活需求。

到2007年底,哈爾濱市形成了層次豐富、健康透明的住房供應體係,市場上從二、三十平方米的小住房到逾百平方米的大戶型,從市區的普通多層、高層住宅,到城郊、新區的獨棟、聯排別墅應有盡有,人們可以自由擇地而居、擇鄰而居。

改革開放30年,關於住房的製度和觀念的變遷,不但讓廣大市民改善了居住條件、提升了生活品質,更引領人們邁向了居住的“個性化”新時代。

深圳探索住房改革之路

深圳是中國大規模建房的縮影,深圳是中國政府有效解決人居問題的典範。

特區自創立之初,深圳隻不過是一個幾萬人口的邊陲小鎮,而如今已經是一座人口過千萬的繁華都市。這座在20多年間人口上千倍增長的城市,是如何解決住房問題的呢?

1987年初,為了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城鎮住房製度改革的指示,深圳市政府成立了住房製度改革領導小組,下設房改辦公室。

這是從建設係統各部門抽調的一批專業人士,組成的住房製度改革研究、設計的臨時集體。而這一臨時集體的負責人便是其中年齡最大的董日臣,那時候,他剛好45歲。技術出身的董日臣是當時大家一致公認的最佳人選。

董日臣是遼寧丹東人,高級工程師、深圳大學建築學係客座教授。曾任深圳市住宅局副局長、正局級巡視員。這位在深圳住房製度改革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老房改回憶道:

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房改辦公室就設立在當時房地產管理局借用的振興路工程質量檢查站大樓四樓西麵的大廳裏。

用膠合板隔成的辦公室裏,一條座位早已凹陷的舊沙發,兩把鏽跡斑斑的落地扇,八張舊辦公桌,一部電話所有人共用,這就是深圳房改方案初稿設計者的辦公地點。

盡管當時的條件相當艱苦和簡陋,但大家毫無怨言,麵對繁重的研究設計任務,董日臣他們潛心研究,開拓了一條有深圳特色的住房製度改革之路。他們憑借的完全是人們對建設特區美好明天的無限憧憬和滿腔熱情。

其實,鄧小平當時對中國房改的思路和方法已經很明確了,可是,執行起來卻顯得十分艱巨和複雜。作為中國的排頭兵、改革開放的試驗場,深圳的房改怎能按兵不動呢?

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和市長的李灝公開表示,再難也得搞,要成立深圳市房改辦公室,專門抓此項工作。

董日臣回憶道:

我就在那時奉命上陣了。我們學工科的特點就是尊重科學,重視數據,要將一切結論產生於大量數據的占有與科學的分析之後。我一上任,就開始帶領我們房改辦四五個人,組織了一項5000多人的大規模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