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角與邪教
小霸王怒斬於吉,說明在中國章 章 越是無知,越是盲目,越是頭腦簡單,越是容易受騙上當,也越能成為邪教最堅定的信徒,章 得人者昌
袁紹在曹操眼中,曾經是龐然大物,不得不買他的賬。一、\"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二、冀青幽並的地盤實力;三、折節下士的優雅名聲;四、登高一呼的領袖精神,使得曹操不得不買他的賬,因為他手下的謀士太多了。早年,他倆因為反對董卓專政,同起造反,還算誌同道合,稍有情誼;後來,各霸一方,袁實力強於曹,約五與一之比,袁要把曹吃掉,曹要不被袁吃掉,還要想法倒轉頭來吃掉袁,便是他倆連做夢都放不下的事情了。
陳壽《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裏有章 袁紹草包之處,迷信實力,有槍就是草頭王,他認為隻要擁有地盤和兵馬,他就是大哥大。但曹操看透了他:\"吾知紹之為人,誌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曹操還有一句沒有說出來的話,我實力雖不如他,但我懂得如何任用智力,如何以道禦之,結果,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贏了。所以,那些重物質,輕精神,或太相信自己的權勢財富,卻不大在乎提高文化水平,重視思想品質,加強政治素養的領導者,倒是應該汲取一下曹袁決戰的曆史教訓。
韓愈說過:\"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識人才能得人,得人而不識人,有人也等於無人。\"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備,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因為兒子出麻疹,作統帥的就沒有興致作戰了,簡直荒唐之極。\"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章 而曹操在《遺荀攸書》中,用\"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的話來勉勵眾位幕僚,表明了他十分看重智士,看重智士為他出謀劃策,設計獻智的作用。在三國時期,使用謀士最力者為曹操,得益於謀士貢獻最大者,莫過於曹操。對於知識,對於知識分子的作用,在曆代統治者中間,能有曹操章 蔡夫人的功勞
\"外戚\",是個古老的詞彙,已不為現代人在口頭上使用。與此相關的,隻有一個由\"裙帶\"衍生的裙帶官、裙帶關係、裙帶風等詞語,仍在流行著。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外戚\",\"指帝王的母親和妻子方麵的親戚\"。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女性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母親或妻子,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生決定性影響力的朝代,當以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間的兩漢為最。清人趙翼在《二十二史劄記》中說過:\"兩漢以外戚輔政,國家既受其禍,而外戚之受禍,亦莫如兩漢者。\"
《三國演義》章 在新野的劉備,寄人籬下,仰鼻息於劉表,如履薄冰的日子,是很難熬的。他一無資本,二無人望,三無奧援,最後能夠混到三分天下而有其一的地步,也是讚可歎的了。從躍馬跳過檀溪開始,先是在群雄爭鬥當中,拓展出一塊屬於他的立足生根之地,存活下來,而那些比他兵強馬壯,人多地廣的各路諸侯,一個個地無不敗在曹操手下。章 從某種意義上講,劉備在思想境界上有了章 諸葛亮出場
諸葛亮在曆史上,是個偉人。他的幾乎毫無瑕疵的人格力量,他的隆中決策理論,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麵的功績,他在劉備死後輔佐阿鬥的忠心耿耿,一直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榜樣。
諸葛亮的\"定三分隆中決策\",等於為劉備創造了第二次生命,如果說,三顧之前,隻是不自覺地,如沒頭蒼蠅,瞎碰亂撞,那麼,三顧以後,則是有目的、有方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和不做什麼的自覺行為了。諸葛亮決策,客觀形勢使之然耳。是由於北方已在曹操掌握之中,江東是孫氏三世經營的基業,因此,曹得天時,吳得地利,唯跨有荊、益,踞守險阻,徐圖進取;從政治地理角度選擇章 劉備不傻,回顧章 中國的知識分子,與章 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場,為《三國演義》的重要章 謀士三國
韓愈說過\"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識人才能得人,得人而不識人,有人也等於無人,袁紹官渡之戰的敗北,很大程度敗在他的用人上。他手下的謀士幾乎個個出色,然而,他優柔寡斷,謀而不決,狐疑猜忌,感情用事,結果坐失良機,貽誤戰局,被曹操打得一敗塗地,嘔血而亡。曹操打下冀州,勸降袁紹的謀士沮授,寧死不從。曹操歎息,冀州的忠臣誌士何其多也,其實,他也是替袁紹歎息吧?
曹操十分看重智士,看重智士為他出謀劃策,設計獻智的作用。在《遺荀攸書》中,用\"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的話來鼓勵,來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三國時期,擁有謀士最多,使用謀士最力,從而得益於謀士貢獻最大者,莫過於曹操。對於知識,對於知識分子的作用,在曆代統治者中間,能有曹操章 《三國演義》是一部講計謀的書,自然也是一部講謀士的書。書中的謀士,除了良莠之分,好壞之別,高低之差,善惡之異外,成敗之不同,命運之順逆,結局之悲歡,後世之褒貶毀譽等,也是大相徑庭的。在三國所有的謀士中,最典範的、最不朽的、最堅貞卓絕的、最出類拔萃的,莫過於為其目標奮鬥到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了。但章 而在三國期間,那個賈詡,卻是一個不可等閑視之的人物。從助紂為虐開始,到為張繡出謀劃策反曹;到為曹操,曹丕父子效力。計無不立,謀無不成,也是章 曹操最得意,也是最欣賞的謀士,莫過於郭嘉了,章 \"唯奉孝為能知孤意\",\"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赤壁之戰敗後,他還不禁懷想: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因此可以相信他對郭嘉期望值之高,他對荀攸等人說:\"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恐怕也是他感情的真實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