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一本奇書。是一部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稱得上是流傳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一部曆史小說。
其實,自公元184年漢靈帝黃巾之亂起,到公元280年東吳孫皓降晉的九十六年間的章 中國曆史,從三皇五帝到中華民國的孫中山、蔣介石,算起來該是二十六史或是二十七史了,但哪一史也不如魏、蜀、吳為中國老百姓所熟知。要說打仗,比三國的仗打得大者,不可勝數。要說殺人,曆朝曆代,由古至今,何止億萬?三國死的人,頂多是個零頭。要說稱王稱霸,大忠大邪,文韜武略,英雄美人,哪部史中找不出來呢?唯獨三國,經羅貫中演義之後,三國的曆史,便成了普及度最廣、知名度最高的一段曆史。章 章 政治家讀它的權謀,軍事家讀它的韜略,士農工商被它的傳奇故事所吸引,道學家則抓住了它的仁義道德,大做文章 在章 兩千年來,天變,地變,國變,人變,滄海桑田,無不變的事物,然而構成社會相生相克,此消彼長,強弱轉換,進步退化的關係總則,好像並未變,至少未大變,或形式變,而實質未變,或語言變口號變,而內容未變。從章 所以,做一個中國人,讀一讀《三國演義》,絕對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文學的生命力
中國有記史的傳統,中國人有講史的習慣。因此,從宋代的陸遊那首《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裏提到:\"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便知道,從那個時期起,\"說三分\"章 於是,明代就有了《三國演義》章 有一句諺語說:\"老不看三國。\"生怕人學得更加老奸巨猾。因為再沒有一本書,像《三國演義》中爐火純青的權術如此透露人性之惡。還有一條諺語說:\"看三國,替古人掉淚。\"似乎又怕人過多關心遙遠的事,為人類僅有的善良,未免太感情用事。
在中國,還沒有任何一部書,像《三國演義》章 自古至今,類似的演義浩若煙海,當代人寫曆史小說者,則更是犖犖大端。但比之《三國演義》,或是通俗敷演,拘謹而乏文采;或是向壁虛構,荒唐無足憑信;或是陳詞濫調,庸俗甚至腐朽;或是泥古不化,令人不堪卒讀。有的把帝王後妃寫成比當代人還新潮的摩登人物,有的把起義領袖寫成深諳當代遊擊戰術的將領,有的把醜惡美化成為進步,把反動歌頌成為美行,有的把暴君寫成明主,軍閥寫成救星,封建道德寫成萬世不變的綱常倫理,那老百姓自然也就寫成了群氓。更有一些曆史小說作家,或是跑馬圈地,占山為王,把某段曆史視作私家禁臠,不容他人插足;或是以史為名,變相賣春,糟蹋古人,貽笑大方;或是誌大才疏,貪多求全,力不從心,難以為繼;至於那些充斥地攤的粗製濫造的偽劣曆史小說,則是屬於打假範圍的事情了。所以,在中國,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本曆史小說,能比得上《三國演義》章 它不是白話小說,也不是文言小說。半文不白,自成一式。它比白話典雅,而不失平白如話的特點,它比文言淺顯,可又並不艱深費解。上自滿腹經綸之士,下至引車賣漿者流,居然雅俗共賞;從舞台至銀幕,從地方戲到電視劇,搬演出來,也能老少鹹宜。無論點頭稱是也罷,搖頭非議也罷,章 它曾被人譽為\"第一才子書\",高於《莊》、《騷》、《史記》,認為\"扶綱植常\"、\"裨益風教\"而頂禮膜拜。也被人視作\"野史蕪穢之談\",責之以\"太實而近腐\"、\"七實三虛惑亂觀者\",以及\"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者,也大有人在。雖確有諸多不足之處,然而無論如何,章 權謀三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