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金貴鎮是個回漢雜居的鄉鎮,其中回族占了全鎮的近一半的人口。

全鎮在1984年超生的人數,就有30多個。麵對這樣一個挨罵受氣、辛勤勞苦的工作,李秀萍並沒有推辭,也沒有氣餒,她毅然擔起了這個重擔。

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李秀萍經常騎自行車下村入隊,在鎮婦女主任的配合下,深入7個村的育齡婦女家中了解情況,並將她們的生育胎次、經濟狀況進行登記,做到心中有數。

李秀萍還請寺上的阿訇,向回族群眾宣傳黨的基本國策。李秀萍認為,抓計劃工作就要上靠領導,下靠群眾,做到嘴勤、腿勤,多宣傳、多教育、多跑路。

為此,李秀萍訂閱了有關計劃生育方麵的報刊,搜集各種計劃生育宣傳材料,翻印了優生優育的小冊子。

每到一個育齡婦女家中,李秀萍都耐心細致地宣傳黨的計劃生育政策,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直至改變對方的陳舊觀念。

有一次,銀光村一位姓王的計劃生育對象,想再生個男孩,因為這家是個純女戶。

得知這個情況後,李秀萍先後五次登門做思想工作,講生男生女都一樣的道理,還將鎮上一些純女戶勤勞致富的典型事例,少生優育的幸福家庭生活,介紹給她。使她消除了後顧之憂。

李秀萍還親自送那位孕婦,到縣醫院做了結紮手術。

李秀萍是個熱心人,對於村裏娶進來的新媳婦,她就利用下鄉時間,和村婦女主任去看望拉家常,講解計劃生育的好處。

為抓好“三結合”落實“三為主”的方針,支持計劃生育貧困戶脫貧,李秀萍建議鎮幹部、村支書、婦女主任、計劃生育協會會員,每人包扶一戶,同48戶開展了“一幫一”,“結對子”活動。

為了讓計生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每年,鎮上都為純女戶和計劃生育貧困戶提供資金,聯係貸款,幫助他們發展生產。這一扶助方式,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李秀萍還請農技站、林業站、畜牧站的科技人員,向純女戶、計劃生育貧困戶,傳授科學種田技術。

同時,李秀萍還動員婦女參加蔬菜栽培,果樹嫁接,科學養雞,養牛羊育肥培訓班。

此外,李秀萍還請縣上有關領導、專家講解優生優育、人口理論、生殖保健,常見婦女病的防治知識,開展各種文體娛樂活動,使廣大婦女在寓教於樂中,自然而然地實行計劃生育。

經過李秀萍多年來的辛勤努力,金貴鎮由過去計劃生育後進鎮,進入到全縣先進行列,並多次受到國家、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的表彰。張亞男為計生艱苦奉獻

在祖國北疆這片熱土上,活躍在大興安嶺深處呼瑪縣的計生委主任張亞男,為計劃生育工作奉獻了半生的精力。

1972年,張亞男從醫院護士崗位上,走入了計劃生育這條崎嶇難行的路。她踏踏實實的由基礎工作做起,從計劃報表到宣傳動員節育,從陪手術隊下鄉手術到去省地申請資金,正值而立之年的張亞男,全身心地投入計劃生育工作之中。

張亞男配合前幾任領導,圓滿完成了每年的計生工作。13年後,計劃生育業務精通,經驗豐富的她出任了縣計生委主任。

當時,計生委的資金短缺,辦公室擠在一個即將拆遷的房子裏,既做辦公室又做倉庫,大型的醫療設備一無所有。

這些都給偏遠閉塞的呼瑪縣開展計劃生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她把困難向上級業務部門和縣領導做了反映,以求得理解和支持。爾後,張亞男便主動出擊,多次千裏迢迢奔省城爭取資金,購置設備。

在1985年元旦前,為了等待省計生委例會研究資金投放結果,張亞男隻身來到了省城,經她多方努力,為縣裏爭取到了資金。

而張亞男卻放棄了與家人團聚和共享天倫之樂,在孤寂冷清的旅店裏渡過了元旦。

1986年,張亞男8次去省城催辦投資,為找到有關領導,經常從家裏找到辦公室,又從辦公室找到會議室,有時窮追不舍的從城裏跟蹤到鄉下,不達目的決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