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東北軍發表《致西北同胞告別詞》,稱:“我們近奉政府命令,移防豫皖,從此便與西北父老兄弟別離。民國二十四年夏,我們奉令來此執行政府給予我們的任務,今日奉令離去,回想在此相親相愛,真不勝離別依依之感。在這短短的期間裏,西北的父老兄弟一定對我們有透徹的了解。東北軍是國家軍隊的一部,國家軍隊而冠以‘東北’二字的理由,隻是由曆史上的沿襲與稱呼上的便利,這裏麵絕沒有絲毫的封建意味。擁護中央,服從命令,是我們前任張副司令鐵一般的信念,也是我們全體官兵一致的心理。”告別詞誠摯地表示:“西北父老兄弟,過去對我們十分愛護,並給我們許多的指導與讚助,這正可證明對我們的曆史記憶得如何清楚,對我們內心的認識如何透徹,所以我們應該以十二萬分的感激與欽佩致其敬意,同時我們也深深了解西北的父老兄弟,對我們是怎樣地期許,對你們的盛意,我們不敢以空言圖報,也不忍以空言圖報。我們今後決將以埋頭苦幹的精神,訓練自己,充實自己,期望在最短期間,成為國家的勁旅,以備將來在政府整個國策之下效命於國際戰場之最前線,用以報答你們此前的隆情高誼,這是我們的天職,也正是我們的內心要求。但是你們無形的鼓勵,更使我們不能不加倍努力。我們確信國家和平統一的基礎,現已更加鞏固,我不自亡,絕無人可以亡我。我們希望與親愛的西北同胞,都要打疊起一切悲觀,消除了一切苦悶,大家一致地努力為國家民族的光明而奮鬥。”《中華民國實錄》第2卷《內戰烽煙》,第1982―1983頁。
從3月3日起,東北軍開始陸續撤離陝西、甘肅,向河南、安徽、江蘇一帶開拔。一個月之後,已到達江蘇淮陰的於學忠被任命為江蘇綏靖公署主任兼豫皖蘇軍事整理委員。
被“嚴加管束”的張學良則先後被關押在浙江、江西、湖南、貴州等地。1945年2月5日,張學良被國民黨軍方宣布退役。1946年11月2日,張學良被秘密轉移到台灣新竹。1959年3月,蔣介石下令解除對張學良的“管束”,但仍派警衛力量予以“保護”。1961年9月1日,張學良移住台北。1995年,張學良定居美國檀香山。2001年10月14日,張學良在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與世長辭,享年101歲。10月15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向張學良的家屬發出唁電,唁電指出:“張學良先生是偉大的愛國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重要關頭,張學良將軍和楊虎城將軍以愛國的赤誠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義,毅然發動西安事變,聯共抗日,為結束十年內戰,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實行全民族抗戰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堪稱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此後,張學良先生長期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卻始終淡薄榮利,晚年仍心係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大業,企盼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張學良先生的卓越功勳和愛國風範,彪炳青史,為世人所景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永遠懷念張學良先生。”轉引自《張學良遺稿》,第363頁。
楊虎城被迫辭職。
“二二事件”的發生,使西安的形勢有急轉直下之勢。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楊虎城仍念念不忘團結禦侮。2月4日,楊虎城、於學忠、孫蔚如、何柱國、董英斌、繆?流、劉多荃領銜發表《和平宣言》,其中稱:“虎城、學忠等,追隨張副司令參與雙十二之舉,自信心地光明,絕無權利思想,隻以不甘國土之日蹙,不忍國力之自摧,感於張副司令之至誠,因而不辭魯莽,附驥其後。”《和平宣言》最後還表示:“際此民族存亡之緊要關頭,適開決定大計之三中全會,所冀舉國上下,共矢團結之誠,速作抗禦之計,並力和衷,共信共諒,虎城、學忠等誓以張副司令之心為心,竭其全力,為國效死,苟有一毫之私偽,必為天地所不容,謹此宣言。”《回憶楊虎城將軍》,第468―469頁。
2月7日,以楊虎城為主任的西安綏靖公署為穩定西安局勢,發布布告,全文如下:
去歲雙十二之事,原為對內和平,對外抗戰,主張一貫,始終弗渝。張副司令既於12月25日躬送蔣委員長回京主持大計,集合國力,一致禦侮。一月以來,本主任與各將領仰體領袖救國苦衷,振導祥和,載戢幹戈,期達救國之目的。中間因蔣委員長休假返裏,中央軍隊偶爾西進。一時人心憂慮,不得不於渭南一帶,酌駐部隊,保障和平。茲本積極抗敵主張,業蒙蔣委員長複示以國策所關,必於三中全會提請公議;其他關於西北軍政大端,亦皆商定實施,茲事遂告一段落。當此前線各軍複員之際,誠恐各界不明真相,未免驚疑;尤慮奸人造謠,聳惑觀聽,致滋意外。合亟布告民眾,務望各安生業,毋自驚擾。倘有造謠惑眾者,一經查出,定予究辦。為此布告,俾眾周知。切切此布。《回憶楊虎城將軍》,第4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