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會 談 篇(1)(3 / 3)

4月7日,周恩來和李克農帶著電台和警衛部隊,離開瓦窯堡,前往延安。隨行的戴鏡元回憶說:“我們從瓦窯堡出發時,天就陰著,8日到達川口附近,先是大雪,後下大雨。電台和東北軍聯係不上,中央的電台(在石樓)和東北軍聯係上了。9日,晴空萬裏。上午,張學良隨帶王以哲、劉鼎由洛川飛到延安。下午張學良派專人到川口來接。這時周恩來同誌和李克農同誌均換上便衣,周穿黑色中山裝。周、李隨來人進城會談,我們在川口等著。飛機場由我們警衛部隊控製著,在會談結束前,任何飛機不得起飛。”《中共重大曆史事件親曆記》第一編,第185頁。

位於延安城東10公裏處的川口村,位於延河南岸,是當時紅軍圍城部隊司令部的所在地。周恩來於8日晚到達川口村後,即於4月9日晨電告張聞天。張聞天當天複電周恩來:“今早來電說今晚可同張(學良)、王(以哲)會麵,但今天此間下大雪,不知能如(期否)?”《張聞天年譜》上卷,第312頁。

當時駐守延安城的是東北軍第六十七軍第一二九師周福成部。王以哲為周恩來與張學良的會談,做了周密的安排與部署,他指令第一二九師參謀處長烏慶霖、副官處長呂偉績率部隊維修了飛機場。飛機場位於延安東關,是東北軍第一二九師於1935年9月15日進駐延安城後,即著手建成的。王以哲還命令親信和衛隊人員,從4月8日下午起,即擔當了從川口村到延安城東門之間的警衛任務。

4月9日上午,張學良和王以哲帶領隨員劉雲卿、李永誌乘飛機來到延安機場。同行的還有當時在張學良處工作的劉鼎。劉鼎(1903―1986),四川省南溪縣人。原名闞思俊,字尊民,曾用名閻澤民、甘作民等。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赴德國勤工儉學期間,經朱德、孫炳文介紹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前往蘇聯學習,1929年回國後,先後任中共中央特科二科副科長,閩浙贛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紅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政委等職,1935年6月,在江西弋陽南山從事遊擊戰爭期間被俘,後在九江俘虜營尋機逃出,前往上海。在美國作家艾格尼絲?史沫特萊的幫助下,在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家中居住。

就在3月5日淩晨,張學良與李克農在洛川會談中提出要中共方麵指派駐西安聯絡代表後不久,張學良收到了李杜將軍從上海發來的一封電報:“你要找的朋友,已經找到了。”李滔、易輝主編:《劉鼎》,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42頁。

張學良喜出望外。原來早在1935年11月底至12月間,張學良就托李杜在上海尋找共產黨的關係。

李杜(1880―1956),原名蔭培,字植初。遼寧義縣人。1905年進入東北講武堂普通科學習。畢業後,即到奉軍中任職。1925年任吉林步兵第十五師第十旅少將旅長、依蘭鎮守使兼第二十四旅旅長。九一八事變後發起成立吉林自衛軍總司令部,被公推為自衛軍總司令。1932年7月,李杜被張學良委任為東北軍駐吉林副司令長官。隨後,李杜即籌建抗日聯軍。1933年1月,李杜等將領率部進入蘇聯境內。同年7月,李杜轉道歐洲回到上海,被國民黨政府委任為軍事委員會參議。1934年7月,李杜同宋慶齡、何香凝等倡議成立中國民眾武裝自衛委員會,李杜任武裝部長。因此,李杜和宋慶齡等來往密切。李杜向宋慶齡表達了張學良希望尋找共產黨的關係的願望。而劉鼎在路易?艾黎家居住期間,為躲避國民黨當局的搜捕,曾由史沫特萊介紹,在宋慶齡家躲了三四天。這期間,宋慶齡與劉鼎有過幾次交談。宋慶齡感到劉鼎正是張學良所需要的人選,即指派由瓦窯堡歸來的董健吾約見了劉鼎,告訴他,李杜將軍約他去張學良處工作。劉鼎經過兩天的反複思考,答複董健吾:到西安去與張學良麵談,盡自己的能力去工作。《劉鼎》,第38―43頁。

張學良接到李杜的電報後,即派親信、高級參議趙毅去上海接劉鼎。劉鼎和趙毅於3月20日到達西安。隨後,張學良與劉鼎先後在西安與洛川進行了數次長談,話題廣泛,兩人談得十分投機。張學良遂決定將劉鼎留在身邊工作。張學良後來曾說:“而後同中共的聯絡,多由劉鼎任奔走。”《張學良遺稿》,第107―108頁。

王以哲在隨張學良到達延安後,於當天下午2時寫信給周恩來、李克農:“兄等平安到川口,弟聞之,慰甚,慰甚!為避人耳目計,可簡從進城,是禱!一切麵談。麵談時間亦可作竟夜,未嚐不可,於明午前4時離城即可也。一切安全不成問題,弟均負責,謹請放心!”《中共黨史人物傳》第42卷,第352頁。

4月9日晚8時許,周恩來和李克農過延河,由延安城大東門入城,來到位於鍾鼓樓東側的一座基督教堂內,與張學良、王以哲開始會談。參加會談的還有劉鼎,共五人。

需要說明的是,這座基督教堂建於民國初年。東北軍開進延安城後,曾將這裏辟為禮堂。而9個月之後,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後,這裏又被作為中央大禮堂。1937年5月6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即在此召開。1938年11月,日本飛機轟炸延安時,這座基督教堂被炸毀。有些研究者不明前因後果,在文章和著述中將這次會議地點誤指為今日尚存的延安橋兒溝天主堂,殊不知去之遠矣!

周恩來與張學良的會談至4月10日淩晨4時結束。隨後,周恩來和李克農離開延安城,返回川口村。劉鼎也隨周恩來同行。當天上午,因天雨所阻,周恩來等無法返程。遂電告張聞天:“昨8時入城,今早4時出城,以(與)張(學良)作竟夜談,各項問題有結果並定進一步關係,內容續告。”②《張聞天年譜》上卷,第313頁。

當天,周恩來又分別致電張聞天和毛澤東、彭德懷,彙報了延安會談的情況。電報中說:與張學良會談中,張(學良)完全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已認識到抗日隻有以國防政府、抗日聯軍為出路,他願為醞釀此事;對十大政綱,研究後提出意見;張認為蔣介石現在是在歧路上,但要他反蔣做不到,他在公開抗日之先不能不受蔣令進駐蘇區,再不進兵無以回答蔣;希望共產黨方麵派有政治頭腦及色彩不濃的人到他那裏做事活動,等等。②。